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5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宋-宗翌-第11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能權而能實。
  此即如前心輪自在。
  指前三業門中意輪心密鑒機妙用自在。
  致令身口赴權實機。
  身輪現形口輪說法不分而分功由意輪平等大慧先鑒矣。
  三業一念。
  百界三業遽出一念。
  無乖權實。
  應機之義權實收盡。
  不動而施。
  不動一念遍應無方。
  豈應隔異。
  無乖大用。
  對說即以權實立稱。
  說法理合權實授機。
  在身則以真應為名。
  靈知之中元無真應名字利物則形。
  三業理同。
  一理齊爾。
  權實冥合。
  自然合理。
  此以三業不二門成。
  功由三業不二矣。
  十受潤不二門者。
  權實二益機緣一理雖同大小各異如天一雨無差如地一氣平等三草二木任運高低雖然差別一地無殊故曰不二門。
  物理本來性具權實。
  眾生本性天然權實非造所成。
  無始熏習或權或實。
  良由性中元具權實熏習方成權實之性性中若無熏亦不成權實之中真如不熏唯於第八識中有本有種子為內熏七識等諸識現行種子為新熏故有生佛因果殊異染淨不同起信論明真如為內熏故有始覺合本覺為淨用妄識為外熏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故有三細六麤生滅為染用此等皆是對機所說不同天台宗中凡一法起皆論四教前三是權後一是實既云性具權實不待熏而成又云遇熏自異非由性殊理而斷之不思議性對緣成習非權非實非真非妄而權而實而真而妄非情量所測矣。
  權實由熏理恒平等。
  有處不許熏問云熏在何處何不早熏斯亦為理恒平等亦乃不熏而熏權實成性矣。
  遇時成習行願所資。
  如大通智勝佛時智願猶在不失今為如是性。
  若無本因。
  一念為本因。
  熏亦徒設。
  徒猶虗也亦指性地。
  遇熏自異。
  所習不同權實各稟。
  非由性殊。
  性本一理平等。
  性雖無殊必籍幻發幻機幻感。
  性本無性對緣能生故曰如幻故云幻發經云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天然之機不發而發故玄文云機者微義關義宜義皆是可發為義今明靈知妙性法爾可發為義自感焉。
  幻應。
  對機感義。
  能應所化並非權實。
  理性之中機應不當權實。
  然由生具非權非實。
  眾生天性本具非權非實。
  成權實機。
  能作權實之義機也。
  佛亦果具非權非實。
  果證非權非實之妙理。
  為權實應。
  有機即應古文云應意時絕分別照鑒森羅常不顯故云為權實應。
  物機應契身土無偏。
  勝劣之機勝劣之應勝劣之土說權實之法無差機之失故曰無偏。
  同常寂光無非法界。
  機應身土勝劣無非寂光又機窮應歇同歸秘藏名常寂光盡稱法界。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殊。
  生佛三千總在一念。
  四微體同權實益等。
  能造四大所成四微色香味觸故前文云一塵報色同在遮那法相宗云上至報佛下至翔飛同以自性為體仍揀云自性詮不及共相自性詮得及者又三境章云性境不隨心等蓋權宗之義理實殊若此文中旨者如藥草喻品三草二木同於大地雖根莖枝葉大小不等皆同一地之味可喻七乘種性無非佛乘一理體同咸法性益權實自等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矣。
  此以權實不二門成。
  稟法權實不二受潤所從矣。
  是故十門門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咸然。
  蓋由一理平等所以門門相入相收一門具九乃成門門十門十門即百門明。
  故使十妙始終理一。
  此十門既從十妙立名門門互入乃由法法本妙也。
  本來具三。
  本來三法妙即是一境三法即是性指三障此障本妙。
  依理。
  境妙。
  生解。
  智妙。
  故名為智。
  牒智。
  智解導行。
  行妙。
  行解契理。
  行妙智妙合於境妙。
  三法相符。
  符申合也乃成修性符合即修二性一矣。
  不異而異而假立淺深設位。
  位妙義分六即之位。
  簡濫。
  恐叨濫上聖故曰設位簡濫。
  三法。
  三法妙。
  祇是證彼三理。
  有處作理三義亦無在即是果上證乎因中境妙三法而已矣。
  下之五章。
  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妙十利益妙只是三法因果一理起用也。
  三法起用。
  果滿法爾起用耳。
  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一念三千妙境也即空假中妙觀也成故有用境觀冥合大用現前成不思議妙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