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3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性善恶论-明-传灯-第40页

種觀。作是觀已。不樂生死。不樂生死。則得止觀。(云云)阿闍世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我從昔來。初未曾觀是二十事。故造眾惡。造眾惡故則有死畏。三惡道畏。世尊。自我招殃。造茲重惡。父王無辜。橫加逆害。是二十事設觀不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佛告大王。一切諸法性相無常。無有決定。王云何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定相者。我之殺罪。亦應不定。若殺定者。一切諸法則非不定。佛言善哉善哉。諸佛世尊。說一切法悉無定相。王復能知殺亦不定。是故當知。殺無定相。如是種種為說色法本空無處可殺。乃至云。大王。一切眾生所有罪業。凡有二種。一者輕。二者重。若心口作。則名為輕。身口心作。則名為重。大王。心念口言。身不作者。所得報輕。大王昔日口不敕殺。但言削足。大王。頻婆娑羅。往有惡心。於毗富羅山遊行獵鹿。周遍曠野。悉無所得。惟見一仙。五通具足。見已即生瞋恚惡心。我今遊獵。所以不得。正坐此仙。驅逐令去。即敕左右而令殺之。其人臨終。生瞋惡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實無辜。汝以心口。橫加殺戮。我於來世。亦當如是還以心口而害於汝。時王聞已即生悔心。供養死屍。先王如是。尚得輕受。不墮地獄。況王不爾。而當地獄受果報耶。先王自作。還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殺罪。(云云)爾時阿闍世王。如佛所說。觀色乃至觀識。作是觀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則不作罪。世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生伊蘭樹。不見伊蘭生栴檀。我今始見從伊蘭子生栴檀樹。伊蘭樹者。我身是也。栴檀樹者。即是我心無根信也。無根信者。我初不知恭敬如來。不信法僧。是名無根。世尊。我若不遇如來世尊。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獄受無量苦。我今見佛。以是見佛所得功德。破壞眾生所有一切煩惱惡心。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心。能壞眾生惡。世尊。若我審能破壞眾生諸惡心者。使我常在地獄。無量劫中。為諸眾生。受大苦惱。不以為苦。爾時摩伽陀國。無量人民。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等無量人民。發大心故。阿闍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爾時阿闍世王。語耆婆言。我今未死。已得天身。捨於短命。而得長命。捨無常身。而得常身。令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天身長命常身。即是諸佛弟子。說是語已。即以種種寶幢旛蓋香華瓔珞微妙妓樂。而供養佛。復以偈頌。而讚歎言。廣如經說。
  爾時世尊。讚阿闍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則為莊嚴諸佛大眾。大王。汝昔已於毗婆尸佛。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從是已來。至我出世。於其中間。未曾墮於地獄受苦。大王當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無量果報。大王。從今已往。當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從是因緣。當得消無量惡故。爾時阿闍世王。及摩伽陀國人民。從座而起。遶佛三帀。辭退還宮。
  釋曰。阿闍世王。順調達惡友之教。弒父自立。復欲加害其母。亦修惡之極者也。而此修惡必墮地獄。今得免墮獄之苦者。有四因緣。一有重悔。一得遇善友。一得值佛。一得聞大乘大涅槃經。因而達修惡即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獲無根之信。無根信者。所謂伊蘭子上。出栴檀也。伊蘭極臭之物也。子宜出伊蘭極臭之樹。今乃於伊蘭子上。而出栴檀極香之樹。非悟修惡即性惡。其性融通。任運攝得佛界栴檀性善乎。以喻求法。從可知也。
  客曰。弟子初然。狃於常聞。悞以人間修惡而為性惡。且不知性惡乃佛性異名。故一聞台教性惡之名。駭耳驚心。生種種疑難。今蒙多方開示。方知修惡之為言。其包也廣。下至地獄。上至菩薩。修善之言其攝也愽。漸於人天。而極於佛。若夫性善之極。則惟在於佛。性具之惡。則遍該乎九。雖言善惡。實不分而分。分而不分。故得性善性惡其理融通。是則九界性惡遍處。即佛界性善遍處。故九種法界。從性惡以起修惡。若菩薩。若聲聞。若緣覺。若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有正報之身色。依報之國土。上及於天。下及於地。出河國土。艸芥人畜。皆修惡也。莫不全性惡之所起也。然則修惡遍處。即性惡遍。莫不全水。以為水。氷還即水。全波以為水。水本具波。全空以投器。器器皆空。以至全陽春。而發生萬物。而物物皆春。是則日用之間。見聞之際。頭頭物物。事事心心。莫不皆修惡也。即性惡也。性惡融通。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不須轉側。以明此心。而見此性。在人即人。謂之直人可也。在天即天。謂之義天可也。在聲聞即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謂之真聲聞可也。在羅漢即羅漢。普於其中應受供養。謂之真羅漢可也。在菩薩即菩薩。充櫎其六度萬行之心。務使覺行圓滿。謂之真菩薩可也。至於垂形惡趣。乃菩薩大權之能事。將來果成。稱性施設。皆非分外。今且務使其即修惡。以即性惡。以為己躬履踐。若天全性惡。而起妙用。以神通而駭動。智辨以宣敭。謂之性惡法門者。弟子則雖有其心。而未有其胸。目前且發空願。以師此論。而為人演說之。剞劂以流通之。使人人悟性。各各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