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稱淨也。故言無垢淨心。
設使淨用有增。功非本具。則不得名為淨矣。
△三合結。
然依熏約用。故有有垢無垢之殊。就體談真。本無無染有染之異。即是平等實性大總法門。故言真實性。問曰。既言有垢淨。亦應稱無垢染。答曰。亦有此義。諸佛違用即是無垢染。但為令眾生捨染欣淨。是故不彰也。
初合明平等為真實性。次申明設化偏彰淨名。並可知。
△二別辨依他性二。初標章。二各釋。今初。
二明依他性者亦有二種。一者淨分依他性。二者染分依他性。
△二各釋二。初釋淨分依他。二釋染分依他。初中二。初正釋。二料簡。今初。
清淨分依他性者。即彼真如體具染淨二性之用。但得無漏淨法所熏故。事染之功斯盡。名為清淨。即復依彼淨業所熏故。性淨之用顯現。故名依他。所現即是所證三身淨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
先釋清淨。繇事染功盡故。當知非斷性染也。次釋依他。繇淨業所熏故。當知性不自顯也。體顯名證法身。智顯名證報身。福德巧用顯名證應身。約法身名常寂光土。約報身名實報莊嚴土。約應身名方便有餘土及凡聖同居土。法報為自利德。應身為利他德。粗判如此。若交融互攝則三身不一不異。四土有豎有橫皆為淨分依他。一依他一切依他。依他性外無餘法也。
△二料簡二。初約性染義對簡。二對真實性料簡。初中三。初正明性染有用。二釋其名清淨分。三釋其名分別性。今初。
問曰。性染之用何。謂由染熏滅故不起生死。雖然。成佛之後。此性豈全無用。答曰。此性雖為無漏所熏故不起生死。但由發心已來悲願之力熏習故。復為可化之機為緣熏。示違之用亦得顯現。所謂現同六道示有三毒。權受苦報應從死滅等。即是清淨分別性法。
以可化之機為緣熏於性染。顯現示違之用。即所謂依他起性也。而名為清淨分別性法則如下釋。
△二釋其名清淨分。
問曰。既從染性而起。云何名為清淨分。答曰。但由是佛德。故以佛望於眾生。故名此德以為清淨。若偏據佛德之中論染淨者。此德實是示違染用。
天台性惡法門正本於此。若能即事惡而達性惡。性惡性善體元無二。則大貪大嗔大癡法門便可向現行日用無明煩惱中薦取矣。央掘.廣額即其標榜也。
△三釋其名分別性。
問曰。既言依他性法。云何名為分別性。答曰。此德依於悲願所熏起故。即是依他性法。若將此德對緣施化。即名分別性法也。
一切眾生全墮分別性中。今隨緣令見與其同事。故即名為分別性也。
△二對真實性料簡。
問曰。無垢真實性與清淨依他性竟有何異。答曰。無垢真實性者。體顯離障為義。即是體也。清淨依他性者。能隨熏力淨德差別起現為事。即是相也。清淨分別性者。對緣施設為能。即是用也。
問中但約真實性簡。答中兼對分別性簡。體相用三不相捨離。約體則一切皆體。故名體大。約相則一切皆相。故名相大。約用則一切皆用。故名用大。鏡體光炤可為同喻也。思之。
△二釋染分依他二。初正釋。二料簡。今初。
所言染濁依他性者。即彼淨心雖體具違順二用之性。但為分別性中所有無明染法所熏故。性違之用依熏變現虗狀等法。所謂流轉生死輪迴六趣。故言染濁依他性法也。
六趣虗狀依熏變現似有非實。故名染濁依他。凡夫不了。妄謂實我實法。則成分別性耳。
△二料簡又二。初正簡。二釋疑。今初。
問曰。性順之用未有淨業所熏故不得顯現。雖然在於生死之中。豈全無用耶。答曰。雖未為無漏熏故淨德不現。但為諸佛同體智力所護念故。修人天善。遇善知識。漸發道心。即是性淨之用也。
對上淨分中料簡性染。如文可知。
△二釋疑。
問曰。一切眾生皆具性淨等。為諸佛所護。何因發心先後。復有發不發。答曰。無始已來造業差別。輕重不同先後不一。罪垢輕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蒙。問曰。罪垢重者。性淨之用豈全無能。答曰。但有性淨之體不壞。以垢重故更不有能也。問曰。上言凡聖之體皆具順違二性。但由染淨熏力有現不現。何故諸佛淨熏滿足而不妨示違之用有力。凡夫染熏尤重而全使性順之用無能也。若以染重故性淨無能。亦應淨滿故染用無力。既淨滿而有示違之功。定知染重亦有性順之用。答曰。諸佛有大悲大願之熏故性違起法界之染德。能令機感斯見眾生無厭凡欣聖之習。故性順匿無邊之淨用。不使諸佛同鑑。無淨器可鑑。故大聖捨之以表知機。有染德可見。故下凡尋之明可化也。是故淨滿不妨有於染德。染重不得有於淨用。
此躡性淨之用而起疑也。三番問答義並可知。
△三別辨分別性二。初標章。二各釋。今初。
三明分別性者亦有二種。一者清淨分別性。二者染濁分別性。
△二各釋二。初釋清淨分別性。二釋染濁分別性。今初。
所言清淨分別性者。即彼清淨依他性法中所有利他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