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26-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大乘止观法门释要-明-智旭-第20页

八萬戶蟲所依故。即此一身復與彼蟲為共相識。亦是不共中共相義也。
  △三結示。
  以有此共相不共相道理故。一切凡聖雖同一心為體。而有相見不相見。同受用不同受用也。是故靈山常曜而覩林樹潛輝。丈六金軀復見土灰眾色。蓮華妙剎反謂丘墟。莊嚴寶地倒言砂礫。斯等皆由共不共之致也。
  已上二詳解六科竟。
  △三總結。
  此明不空如來藏中藏體一異六種差別之義竟。上來總明止觀依止中何所依止訖。
  △二明何故依止二。初正明。二釋疑。初中二。初明修心依本義。二明全性起修義。今初。
  次明何故依止。問曰。何故依止此心修止觀。答曰。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若法依本則難破壞。是故依止此心修止觀也。人若不依止此心修於止觀則不得成。何以故。以從本以來未有一法心外得建立故。
  此明全修須在性也。心為法本。心外無法。安得不依止此心而修止觀耶。
  △二明全性起修義又二。初正明。二釋成。今初。
  又此心體本性具足寂用二義。為欲熏彼二義令顯現故。何以故。以其非熏不顯故。顯何所用。謂自利利他故。有如是因緣故。依此心修止觀也。
  本具寂義。依之修止。本具用義。依之修觀。繇止觀故性德顯現。成二利行又安得不依一心耶。
  △二釋成。
  問曰。何謂心體寂用二義。答曰。心體平等離一切相即是寂義。體具違順二用即是用義。是故修習止行即能除滅虗妄紛動。令此心體寂靜離相即為自利。修習觀行令此心用顯現繁興即為利他。
  通論止觀皆具二利。今以背塵合覺即三觀之三止束為自利止行。而以從體起用即三止之三觀束為利他觀行。略如最初標示止觀中所用也。
  △二釋疑。
  問曰。修止觀者為除生死。若令顯現繁興此即轉增流浪。答曰。不然。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病在執情不在大用。是故熾然六道權現無間。即是違用顯現。而復畢竟清淨不為世染。智慧照明故。相好圓備身心安住勝妙境界。具足一切諸佛功德。即是順用顯現也。此明止觀依止中何故依止竟。
  此別釋觀行中疑也。體既並具違順二用。觀則熏彼二用令得顯現。不幾流浪生死耶。然迷者被違順所用。達者能用違用順用。違則示現惡趣用。順則示現佛身。所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者也。無間即阿鼻地獄。不閒不住故名無閒。或即無間古字。閒間每互用故。
  △三明以何依止三。初分科。二解釋。三總結。今初。
  次明以何依止就中復有三門差別。一明以何依止體狀。二明破小乘人執。三明破大乘人執。
  意識為能依。一心為所依。小乘知意識而不知一心。大乘執一心而欲廢意識。故並須破也。
  △二解釋三。初明以何依止體狀(至)三破大乘人執。初中二。初總標。二別釋。今初。
  初明以何依止體狀者。問曰。以何依止此心修止觀。答曰。以意識依止此心修行止觀也。
  △二別釋二。初明止行體狀。二明觀行體狀。初又二。初正明。二釋疑。今初。
  此義云何。謂以意識能知名義故。聞說一切諸法自性寂靜本來無相。但以虗妄因緣故有諸法。然虗妄法。有即非有。唯一真心亦無別真相可取。聞此說已。方便修智。知法本寂唯是一心。然此意識如此解時。念念熏於本識。增益解性之力。解性增已更起意識。轉復明利知法如實。久久熏心故解性圓明。照己體本唯真寂。意識即息。爾時本識轉成無分別智。亦名證智。以是因緣故。以意識依止真心修止行也。是故論言。以依本覺故有不覺。依不覺故而有妄心。能知名義為說本覺。故得始覺即同本覺。如實不有始覺之異也。
  意識能知名義。聞慧也。方便修習。思修二慧也。一切諸法因緣所生。十界法也。自性寂靜本來無相。即空也。但以虗妄因緣故有諸法。即假也。有即非有惟一真心。亦無別真相可取。即中也。又一切諸法自性清淨本來無相。除分別性入無相性也。有即非有。除依他性入無生性也。惟一真心亦無別真相可取。除真實性入無性性也。惟一真心即無無性。無別真相可取即無真性。具如下文所明也。意識如此解時。觀行位也。增益解性。相似位也。意識轉復明利知法如實。分真位也。解性圓明。金剛後心也。意識即息。妙覺位也。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親證真如名為證智。爾前皆是妙觀察智之功。故以意識為能依止也。次復引論證成。依本覺有不覺故。淨心亦名本識。依不覺有妄覺故。意識能知名義。轉意識成無塵智故為始覺。意識即息成無分別智。故始覺即同本覺也。
  △二釋疑。
  問曰。上來唯言淨心真心。今言本識。意有何異。答曰。本識.阿黎耶識.和合識.種子識.果報識等。皆是一體異名。上共不共相中已明真如與阿梨耶同異之義。今更為汝重說。謂真心是體。本識是相。六七等識是用。如似水為體。流為相。波為用。類此可知。是故論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說名阿黎耶識。即本識也。以與生死作本。故名為本。是故論云。以種子時阿黎耶識。與一切法作根本種子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