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此領何義一句問也。
【科】答即般若之後次說法華先已領知庫藏諸物臨命終時直付家業而已譬前轉教皆知法門說法華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記作佛而已。
三答先已等八字舉喻般若文也臨命終時等十字舉喻法華文也譬前轉教皆知法門合向領知等喻也說法華等合向臨命等喻也故知法華法門網目大小觀法十力無畏菩薩行位人法依正種種規矩皆所不論以法華前曾委說故故至法華但論如來布教元始中間取與頓漸適時會定父子授記而已開謂開發示謂顯示悟謂覺悟入謂證入文句四釋約位約智約門約觀逆順生起四眼二智不能知見佛眼種智乃能知見四眼二智萬像森然佛眼種智真空冥寂三智五眼實不相離從勝而言是故爾耳。
授是授與記是記事授與劫國因果事也第一義中不論授記今從世諦故云授記通別等記具如文句。
【科】次說大涅槃者有二義。
二涅槃文分五初總標二義如文。
【科】一為未熟者更說四教具談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
二一為下別釋部教為二初捃拾殘機(捃居運切亦拾也)言未熟者於法華中未能開悟但是結緣故至涅槃更說四教皆悉知常而悟道也故涅槃四名為追說良以法華顯真實相已廢方便今為未熟追說前耳言佛性者一切眾生皆有果人之性也佛性不變即真常矣法華似秋成大穫涅槃如捃拾餘殘耳問法華開顯無不成佛何有未熟五千起去人天被移答法界眾生未益者眾何但五千今雖未悟後必解脫一開之後無所間然豈將殘黨以疑大陣應知五千是增上慢雖不廣聞開三顯一已聞略竟雖非當機亦預結緣雖未現悟亦於涅槃及以滅後而信一乘人自多途法華常頓不可見於未熟餘殘便妨法華開顯者也。
【科】二為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設三種權扶一圓實故名扶律談常教。
二留逗末代如來滅後名為末代不悟圓常名為鈍根遂於佛法棄捨毗尼復謂如來定入滅度名斷滅見乘戒既緩諸惡莊嚴慧命法身夭傷亡失如來預鑑故演涅槃施設三教之權扶助一乘之實廣明持戒委示真常正助相須乘戒俱急法身嚴顯慧命昭然扶律談常其益大矣夭者中死也問慧命法身常住不滅何故文云亡失夭傷答法體何失但由眾生無聞思修所以流轉眾苦煩惱故知得失在眾生耳非約法也法身既失報應可知三身不顯三障熾然準四念處明贖命教乃是贖於藏通之命別圓自有常住之命故非所論當知念處約真中說今文扶律約偏圓言又荊谿云以在穢土須說贖命為捃拾故扶律說常令久住故兼權明實故涅槃顯扶律說常是贖眾生法身慧命之大寶也佛化既以涅槃贖命末代凡流大乘語者捨而不用豈非逆耶。
【科】然若論時味與法華同。
三然若下辨時味文分二初同法華法華開三教之權顯一乘之實名大王饍涅槃點劣淺之三修是勝常樂我名醍醐味王饍醐醐其味無別顯實勝修時無側影故云時味與法華同。
【科】論其部內純雜小異。
二論其下與法華辨純雜法華純一涅槃雜諸故荊谿云判味同時而部有異約理名別咸歸常住約機彼稱捃拾約法彼存三權論意彼帶律儀語證彼兼小果受益彼無廣記說時長短永殊談常過未不同論譬大陣殘黨現瑞表彰各別破執難易不同領解近遠亦乖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囑有下有此得茲十六餘略可知失斯同異講授殊難豈唯二經餘亦不易具如大部補注之中注解此之十六同異。
【科】故文云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
四故文云下引證分二初引當經證言文云者涅槃經第十三文也從般若出大涅槃者此第二番調熟人也何者良以此機法華未悟如來所以重說般若融通袪滯然後為說涅槃脫之若云般若出法華者此是初番調熟人也譬如田家先種先熟先收後種後熟後收矣。
【科】前法華合此經為第五時也。
二前法下明二經同時前文明涅槃時味同法華今文明法華合此經時味既同故文互現然前雖辨若論時味與法華同未是總結故亦可將今文總結第五時也。
【科】問此經具四教與前方等部具說四教為同為異。
五問下料揀文為二初問言此經者涅槃經也具四教者正指前云為未熟者更說四教亦兼末代三權一實涅槃方等既具四教同耶異耶。
【科】答名同義異方等中四圓則初後俱知常別則初不知後方知藏通則初後俱不知涅槃中四初後俱知。
二答俱云四教即名同也知常等殊即義異也初謂初心後即後位初後皆悉造境即中無非法界故云圓則初後知常別初不知即初心也後方知者回向後心證道同也故金錍云即具唯圓及別後位是故別教信住行位皆不知常回向薄知登地少證良以次第三觀若入中道與圓不異故回向位圓修知也至初地位分證知耳問別人初心知能造是常住佛性何謂不知答初雖了知能造佛性葢但中耳今云知常乃是了知依正二報圓融不二無非法界故不可以但中難也所以別人依迷示迷云能造是附權立性云所造非理實教權是故然耳應知別人後位知常即是圓人不可更存別人之號藏通初後俱不知者是界內教折體之空空非佛性微玅之理故此二教俱不知常若乃自就通教而論受圓接等亦云知常問別教通教皆受圓接竝得知常何故此文唯云別教後位知常答斯葢未論受接之說且取次第三觀若入中道與圓不異登地親證不存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