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清-性权-第97页

脫。是知經列身證也。俱舍則無者。論文言。學人謂四向。三果。信行。法行。信解。見得。家家。一間。中。生。行。不行。上流也。無學有九。謂退。護。思。住。進。不動。不退。慧脫。俱脫。是知論文不列身證。
  【■備】二十七是同者。且據二十七數說。其相同。若身證有無。則異也。
  【□註】凡者。常也。亦名為賢。賢者。善直。亦曰鄰聖。分內外者。相似見理名內。未得似解名外。
  【■記】四教義云。此七位皆是非學。非無學。智。等智。似解。能伏見惑。因此似解。能發苦忍真明。故言鄰聖曰賢。今解名善直也。一切天魔凡夫。皆以愛著心修。一切外道。皆以邪見心修。虗偽邪曲。不名為直。佛弟子七種。明識生滅四諦理。知愛論見論。皆邪曲。伏此見愛邪曲心。用正信直心修諸善法。故名善直。復此一切愛論所詮。皆有生滅四真諦理。天魔眷屬。及諸凡夫。所不能見。故流轉生死。又一切見論。所詮皆有生滅四真諦理。六師外道悉不能見。故生死流轉。如涅槃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今七種從聞生解。明識此二種生滅四諦。故得信心正直。即是善直名賢也。又四義揀。一隨愛見而破戒。非直非善。二持戒禪定而生邪見。善而不直。三信心直見。而破戒心亂。直而不善。均不名賢。四信解真正。得佛教意。持戒清淨。修阿那般那不淨等觀。心得停住。乃名善直。初賢之位。內凡。謂於四真諦理。依稀見解。如未然者。名外凡也。
  △二釋所稟法二。初凡二。初明外凡二。初分科。
  釋外凡中自分三。
  △二列法二。初調心對治法二。初標數。
  初五停心。
  【□註】停者。止義。住義。修此五法。止住五過。心者有四種。一草木。二肉團。三積聚精要。四慮知。今是慮知心也。
  【■記】草木。能隨時生落。亦名心。肉團。色法所攝積聚精要者。如心經。是般若部旨要。戒本。名為戒心。是結戒要文。荊溪十不二門。亦文心之列。慮知心。外道多計之謂我。佛教判為緣慮心。教列八識。今指第六識。為今修行觀法心也。
  【□註】此五停心。通於四教。具如四念處明。妙玄五(三)以五停心。對圓五品。禪門三(五)以停心名五門禪。義該大小。通於凡聖。菩薩等修。今是三藏聲聞助道也。
  【■記】藏教五停如下。若通家停心者。覺觀多者。當觀入息不生。出息不滅。不生不滅。息即是空。無能觀所觀。皆不可得。不可得即真。真。即心停也。多貪欲者。當觀貪欲非垢。無貪非淨。非垢故不生。非淨故不滅。不生不滅。即空。空即真。真。故心停。多嗔恚者。當觀於慈慈。恚即不生。亦不滅。如上。著我多者當觀其身。如屠牛四分。但見四大。六根。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何處有我。即破我見。愚癡者。對因緣。觀三世破斷常。二世破果報我。一世破性實。善用五治。心即安住。得觀無生也。別停心者。前三藏數息不淨等停心。疎遠事偽。通以觀息不生不滅停心。即事而理近密真。今別教以持戒根本。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即佛。依此而住即僧。雖爾。望於三藏。是密是真。望於實相。非近非密。非真非理。與前別後別。居季孟之間。此義可知。能持五支諸戒。釋論十種戒。于一一戒中。具足爾許法門。即是別停心。戒是法本。道之根源。故以戒為停心也。圓以五停心對五品。如下九卷圓教詳解。禪門以停心名五門禪等者。文曰。五門雖少。而行通諸禪。一阿那波那門。此通至根本。及特勝。通明等。諸禪三昧。二不淨觀門。此通九想。背捨。超越。諸禪三昧。三慈心門。此通四無量。等諸禪三昧。四因緣門。此通至十二因緣四諦等慧行。諸禪三昧。五念佛門。此通至九種禪及百八三昧。復次初數息門。是世間凡夫禪。次不淨門。是出世間禪。聲聞所行。次慈心門。即是凡聖二人為大福德。修慈入無量心。次因緣門。是支佛所行。次念佛門。功德廣大。是眾菩薩所行。此略明五門次第淺深相。
【□註】貪等是境。不淨是觀。四教義二(四)云。心既調停。乃可習觀。猶如密室之燈。入道根本。無過此五法也(文)。
  【■記】此不淨觀思惟。於貪欲。名善對治法。於嗔恚病。不名為善。非對治法。以觀身過失。名不淨觀。若嗔恚觀身過失者。則增益嗔恚故。餘境觀例知。四教義云。修安般念有三。一始習行二已習行。三思惟已度。一數。是始習。二隨。而已習。三觀。而已度。復次數。隨。觀。皆名始習。得三種欲界未到地定。名已習。發諸初禪。名已度。餘不淨觀等。亦如是分別。心既調停。乃可習觀。如密室燈。入道無過此五法也。
  【□註】或云五停心觀。則從慧。或云五門禪。則從定。定慧調適故名停心。
  【□註】然上列次。析玄以不淨觀居初者。約三不善根次第也。第四明析界觀者。約不善根後辨。第五明數息者。散亂是隨煩惱。故於煩惱後辨。
  【■記】三不善。即依貪嗔癡三根本煩惱故。首不淨。次慈悲。三因緣。又約三不善根辨著我。故析界為第四。而散亂既是隨煩惱。故數息觀於根本惑。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