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四教之名者。謂從四聖人邊聞。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邊聞。故名四大教也。釋籤下。揀名同體異可解。次妙玄舉月燈示四教之義者。月燈三昧經云。復有四種修多羅。一。諸行修多羅不可思議。二。訶責有為修多羅不可思議。三。煩惱修多羅不可思議。四。清淨修多羅不可思議。私釋會者。
【■補】章安言。以己意解釋月燈四名。會對今家四教。故曰釋會。諸行是因緣者。謂諸行乃二十五有也。即一念無明心為因。善惡業行為緣。因緣和合。所生六道。正因緣法。此即藏意者。
【■記】以藏詮生滅。明正因緣生法也。既諸行是因緣生法。則緣聚有生。緣散有滅。故是三藏義也。通教體法即空。謂訶責。
【■補】是體知過罪者。過罪。即苦集二諦。集。為能報因。是過。苦。為所感果。是罪。既是體達自他過罪。當體無生。如幻如化。是通義也。別教。乃是無量觀慧。以破無量見思煩惱。有一切智。破無量塵沙煩惱。有道種智。破無量無明煩惱。有一切種智。故無煩惱。即無智慧。是別義也。
【■記】圓教。四德性備。三身體圓。舉一即三。言三即一。如舉一常德。必具樂我淨三。蓋法身。必具般若解脫故也。光明記曰。法身配常我。解脫配樂。般若配淨。又涅槃疏云。法身配常樂。般若配我。解脫配淨。又涅槃四。法身配常。般若配樂。解脫配淨我。而經舉一清淨。任運具常樂我等。是圓義也。是故下。正明天台四教之所由立。名義俱備。如四教義引證。有總有別。別證四教者。如引我心論云。應學修多羅。毗尼。阿毗曇。是佛世時三藏之教。故成論云。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是也。證通者。淨名為迦旃延解說五義。二百比丘心得解脫。大品經三慧品。明薩婆若智。三乘同得。中論諸法實相。三人共入是也。證別者。淨名明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乃至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無量義經。明佛說般若華嚴海空。菩薩歷劫修行。即是別文。涅槃明五行。正別教意。智論云。結使有二種。一者。共二乘斷。二者。不共二乘斷。不共斷者。不共般若斷於別惑是也。證圓者。華嚴云。為說圓滿修多羅。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大品云。欲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學般若。法華。多寶嘆言。釋迦如來。乃以平等大慧。為大眾說。涅槃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智論云。三智一心中得。如是尋經討論。四教義文。處處有之。是為別證四教也。總證者。今家影傍經論。立四教名義。如涅槃。明四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四種之說。以化前緣。是也。又四種轉四諦法輪。亦是四教意也。又法華明三草二木。稟澤不同。譬方便說。即三教也。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譬說最實事。即圓教也。又中論。因緣所生法一偈。通佛四說。如是等四說。隨機化物。即四教之異名也。
【■備】釋籤云。但同有四。非即藏等者。但同是四教名。非藏等義。故曰一往語耳。定體與今不同者。以阿含。但真為體。故非引用正意。今家影傍經論句。出四教義。即指總別二證文。辨訛曰。今人謂。今家立四教名。是傍影阿含。月燈。二經而立。此但見文中所引。不見文中所判耳。今家立名。是依大經四種四諦。生生等四句。法華三草二木等文。及中論因緣所生法等偈以立耳。如此。則名義俱備矣。又妙玄復引地論云。一念心具四家釋。謂諦家。般若家。捨煩惱家。苦清淨家。私釋云。約苦諦為初門。修道品令苦清淨。即藏意。捨煩惱家者。無相體達為捨。如色是空。以空捨無相而論道品。即通意。般若家者。般若智照諸法明了。恒沙法門皆悉通達。而修道品。即別義。諦家者。諦。即實相理。即圓教約實相修道品也。記中以阿含四大教。分貼佛菩薩聲緣說。存以備考。或以梵語畢勒支底迦。此云各各獨行。故以貼一比丘名。
△二別列四。初藏教三。初列三藏名三。初標列。
第一三藏教者。一。修多羅藏。四阿含等經。二。阿毗曇藏。俱舍婆沙等論。三。毗尼藏。五部律。
【□註】四教義一初云。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諦理。正教小乘。傍教菩薩(文)。
【■記】此明三藏詮被。三藏。以析法觀。觀因緣生法。皆由惑業所招。終歸磨滅。於是修道。證取寂滅。此理為教所詮。正教二乘。斷惑證理。傍教菩薩。留惑度生也。四教義問。佛於三藏初開三乘。大乘最勝。何不以大乘為正。小乘為傍耶。答。鹿苑初轉法輪。拘鄰五人見諦成道。八萬諸天得法眼淨。但有小乘得道。未有大乘。故以小乘為正也。又大論云。佛於阿含中。雖為彌勒受記。亦不說種種菩薩行。故以大乘為傍也。
【■備】辨訛曰。三藏。皆佛自說。俱舍。婆沙。後人所造。五部律。後人所分。似不應引。然出八教大意。以後人所造。不離佛說。故舉此以略為準的也。
【□註】修多羅。此云法本。出世善法言教之本也。又翻契經。契理契機也。契理合於二諦。契機符彼三根。觀經疏初云。經者訓法訓常。(文)凡聖之所軌則。曰法。魔外不能改壞。曰常。此釋訓。經者。由也。經由聖人金口。故言經也。此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