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俱不顯。舉止之失措也。宜哉。次引釋籤。明起教者。如來藏理。本一中實。但小機思息化城。令證偏空。謂之權也。雖分權實。理元是一。故曰同體。我佛依此。而起大悲。乃為實施權。不獲已而用也。然既隨機立法。則從實出權。已分真中之殊。復因詮真。分藏通。詮中。分別圓。故成四種差別也。
△次釋序分二初序題。
天台四教儀集註序。
【■備】此玉師序集註所由作也。
△二序文。
天台四教儀者。實教門之要道也。
【■補】天台大師。以兩種四教。判釋如來一代。所說五時聖教。開本迹十妙。說止觀十乘。依之修者。得道如林。大師滅後。章安大師。結集廣本。有望洋之歎。高麗法師。於廣本中。略錄判釋儀式。曰天台四教儀。由是學者。易得綱要。故玉崗師。標美乎序首也。儀註曰。教者。通指如來一代大藏也。教為入理之門。故曰教門。
自昔至今。註釋者眾。或略而不備。或博而太繁。矧又節去正文。但標初後。苟非精誦者。莫之能閱也。
【■補】昔指宋開寶間。至於元之元統時。三百餘年。註釋者。有苕溪。玄粹師。備釋二卷。神智從義師。集解三卷。舜江弘濟師紀要三卷。其間更有註作。故云眾也。略者。文簡而理不周。博者。辭紊而意不切。此集註所由作也。初後者。初。謂一節首。後。是一節末。謂但標每節首末之文也。背文。曰誦。對文曰讀。但標每節前後。苟非熟誦者。莫能翻閱。何以導進新學哉。
今集諸部之文。註於其下。將無便於披覽者歟。其間一二與諸家有同異者。蓋述所聞於先德。非任胸臆也。若夫文末正修。初乘觀法。文雖簡略。理亦備焉。
【■補】諸部。謂採集經論及一家教部之文。言同異者。如釋題之從通。分天台如來兩種儀式。及文義二通。乃至辯同體。異體等。與諸家有異也。先德。指淨慈志云師等。蒙潤。南屏八世。桐州之孫。學法古源。承嗣竹堂。此書。既集諸部成文。及述先德所談。故非胸臆說。罔欺後學也。若文末示觀。意在起行。務從圓門深入。故於正修。唯明圓行。文雖敬紙。一念三千。空假中理已大備矣。夫一念三千。即佛知見。山家精髓。教觀綱要。佛佛手授。祖祖心傳。唯此而已矣。今但略舉初乘者。十法成乘。以不思議陰境。為今正觀。可攝下九故。
諸新學人。究心於茲。忘言忘思。筌罤俱擲。奚以是為。然能爾也。則無適而不可。亦豈離是云乎哉。
【■補】初則依言開解。繼則行起解絕。設有毫髮當情。即以四性推破。推之既久。情念自盡。圓具之理。一旦豁然。迴超言思之表。是為不思議境。此惟觀智所證。故曰忘言忘思。蓋理既圓悟。如得魚而忘筌。獲兔而棄罤也。是。指儀文也。適。往也。
【■備】人能精研儀註。則於性。修。事。理。因果。自他。融會洞徹。由是集之約。以窺大本之廣。復括大本之廣。以歸是集之約。依教二利。取捨自在。無往不可。然契理忘言之人。益知教觀綱宗。不離是集。故序末深致意焉。噫。斯道之不明久矣。禪宗。不立文字。而目為毒海。教家。不務禪觀。而逞彼唇鎗。惟我玉師。闡解行同途之旨。揭性修一契之源。非斯人。吾孰與歸。源師引藕益師語。作問答云。四教儀出。而台宗晦。如執死方醫變症。此意如何。答。藕師策進學人。廣探大部。不可守此自隘也。儀註一書。使初學者從約至博。為教觀基址也。
時元統甲戌夏五。南天竺白蓮華沙門蒙潤謹序。
【■補】此紀時也。元統。元。順帝年號。南天竺。杭州山名白蓮華庵。在天竺玉几峰側。傳云。法師諱蒙潤。字玉崗。海鹽人。年十四。依舅古源師。授天台止觀諸書。即了大意。源師寂。事竹堂傳師嗣焉。出世主海鹽之當湖德藏。遷杭。上演福。下竺。諸剎。後居白蓮菴。專修念佛三昧。著有四教儀集註十卷行世。辯訛云。夏五。出春秋。不言月者。史闕文也○逸叟云。余。久欲發明圓圖序註。不藏法姪。持憩師講錄來。乃芟繁存要。附於輔宏記前。以惠後人。示三師云。余自乾隆丁丑。覔輔宏記。癸巳方得原記。錯悞者。錄較補正。其間旁引儀註。註及先德細標訓釋。更其題曰。註輔宏記。僅成稾耳。圓圖序註。乃雲棲憩西文所述。陶徑逸叟。復加刪補。為素蓮老大師所珍藏。今復得之。彙入註輔宏記前。將非盡善也夫。
【■備】憩師圓圖序註。詳加刪潤。原本復有釋此題玄義一篇。所判體宗用教。勘非切要。故刪之。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一之上
高麗沙門諦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菴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諦閑編科參梓
△將釋此文總分為二。初釋題二。初標註題。
天台四教儀集註。
【■記】初標題。天等四字。標大師所立之教。儀字。乃諦師略錄之文。五字原題。又為潤師所集。註。即註題也。名集註者抄集典章。註解要義也。蓋大師。縱無礙辯。說教觀諸書。其詞豐。諦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