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此明疑使之過。為障道之大患也。初二句。揀非指是。疑有三下。正明疑事非一。謂癡心求理。猶豫不決。名疑。若修道定等法。無明暗鈍。不別真偽。因生猶豫。心無決斷。皆疑也。猶豫獸名。喻不決之狀。
【□註】若貪欲蓋重。當用不淨觀棄之。若嗔恚蓋多。當念慈心滅除恚火。若睡蓋多者。當勤精進。策勵身心。若掉散多者。應用數息。若三疑在懷。當作是念。我身即是大富盲兒。具足無上法身財寶。煩惱所翳。道眼未開。要當修治。終不放捨。又無量劫來習因何定。豈可自疑失時失利。若疑師者。我今無智。上聖大人皆求其法。不取其人。若疑法者。我法眼未開。不別是非。憑信而已。佛法如海。唯信能入(文)。
【■記】此文正明。棄之一字。乃治病之良方也。前文是病。今文是藥。謂此貪欲重者。由妙欲為食。當用不淨觀治。止觀云。以其向言五欲為淨。愛着纏綿。今觀此身。乃是膿囊血袋。從頭至足。無一可欣。厭惡心生。何有智者。當樂是耶。故用此觀。為治貪之藥。此蓋若去。心即得安。次二句治嗔蓋。謂此嗔恚多人。由憎相為食。當用慈心。滅除恚火。良以恚火。能燒二世功德。人不喜見。毒害殘暴。禽獸無異。生死怨對。累劫不息。即世微恨。後成大怨。今修慈心。棄捨此惡。觀一切人。猶如父母親想。悉令得樂。云何於彼而生怨對。作是觀時。瞋心即息。安然入定也。次二句棄睡蓋。謂此睡蓋多人。由以五法為食。所謂懞憒。不樂嚬欠。食不平等性。心羸劣性。今當精進策勵身心。用毗鉢舍那觀棄之。謂加意防擬。思惟法相。分別善惡之法。弗令睡蓋得入。又當選擇善惡之心。令生法喜。心既明淨。睡蓋自除。莫以睡眠因緣。失二世樂。徒生徒死。無一可獲。當好制心。善巧防御也。次二句。棄掉悔蓋。謂此掉蓋多人。由四法為食。所謂親里尋。國土尋。不死尋。念昔事尋。當用數息棄之。以此掉散甚利。來時不覺。於久始知。今用數息。若數不成。或時中忘。即知已去。覺已更數。數相成就。則覺被伏。若不治之。終身被蓋也。次二行。總示棄疑蓋者。謂此三疑在懷之人。由三相為食。以緣起為治。治此三疑。有總有別。總者。當念此身。如大富盲兒。雖然其家具足無上法身財寶。為煩惱所翳。道眼未開。不得了了知見真如庫藏。功德法財。若欲受用。要當治此翳眼。於是晝夜觀法緣起。終不放捨。此是總棄三疑也。次又無下。是別一棄疑自者。謂我無始所積習因。有何一定。世出世間二種善根。或曾習過。如人負債。重者先牽。即今現得人身。正好修行。以求出世。豈可自疑。以致失時失利。古云。此生不度何生度。又云。人人鼻孔撩天。個個脚跟點地。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何得自疑身非道器耶。二棄疑師者。謂我今愚癡無智。正須依人求法。且上聖大人求法。不取於人。如雪山。從鬼請法。天帝。拜畜為師。我何許人。敢疑師耶。大論云。弟子見師過者。若實不實。其心自壞。失法勝利。故空聲告言。莫見師過。應念薄福。不值于佛。今值惡師。不應見過自妨般若。若師有過。不預於我。我從師求般若。如狗皮囊。盛好寶物。不以囊臭而棄其寶。經云。依法不依人。有何疑焉。三棄疑法者。謂我今法眼未開。不能別其是非。豈能量其深淺。唯應憑信而已。論云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故當信法而弗疑也。上來所明三疑須棄。其中師法。亦當善為別擇。便不染於邪師邪法。若師法正。依法修行。爾時三疑。均當棄也。或謂。宗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今何棄之。答。當知明理真疑不可無。暗事邪疑不可有。故當棄之。
【■備】宗門以疑為方便門。此不同也。釋棄五蓋竟。
△四調五事。
第四調五事。謂調心。不沉不浮。調身。不緩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眠。不節不恣。調食。不飢不飽。
【□註】止觀四(二十九)云。土水不調。不任為器。五事不善。不得入禪。眠食兩事。就定外調之。三事。就入出住調之。調食者。增病。增眠。增煩惱等食。則不應食也。安身愈疾之物。是所應食。略而言之。不飢不飽。是食調相。調眠者。眠是眼食。不可苦節。增於心數。損失工夫。復不可恣。上訶蓋中。一向除棄。為正入定障故。此中在散心時。從容四大故。各有其意。略而言之。不節不恣。是眠調相。三事合調者。三事相依。不得相離。初入定時。調身。令不寬不急。調息。令不澀不滑。調心。令不沉不浮。調麤入細。住禪中。隨不調處覺當檢校。調使安隱。若出定。從細至麤。備如次第禪門也(文)。
【■記】禪門云。如陶師調泥。使不強不輭。然後可就輪繩亦如調琴。先應調絃。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今亦如是。五事和適。則三昧易生。博物志。皇甫謐。問青牛士。說養生法云。人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不至虗。去肥膩節酸鹹。是則俗養生法。常令自勞。豈志道者。過食懈怠。非惟失利而已。亦乃增病損生。尼犍經。尼犍答嚴熾王云。波斯匿王。食啖大過。身重懈怠。現未失利。故謂不飢不飽。是食調相也。又增一經云。佛在祇園說法。阿那律於中多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