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清-性权-第223页

初四行。正明生起。首二句。明道在人宏。所謂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也。次二句。明雖賴人宏。必假緣助。所以下。點示五科聯絡乃至下。顯有所祖也。言必至所在者。輔行以初住為所在。從初住去。非今文意。故下文云。入住功德。今所不論。三科出大論者。論云。云何方便得禪度。謂却五事。除五法。行五行。文廣不記。一種出禪經。即下頁四緣雖具足(云云)者是。一是諸禪師立者。未詳。輔行云。雖是人立。行之最要。故今用之。
  【□註】止觀云。譬如陶師。若欲得器。先擇良處。(具緣)息餘際務。(訶欲)治身內疾。(棄蓋)調於泥輪。(調五事)作而不廢。(行五法)得此譬意。五如指掌。若欲造修。當尋止觀(云云)。
  【■記】此引止觀別列五科。舉譬發明也。初七句。正引文舉譬。輔行云。陶者。今濮州南。陶丘城。堯曾居之。故云堯城。是故言堯。為陶唐氏。陶。即瓦宇也。以之命名。故謂陶師。若從所造為名。應作陶。瓦器也。次二句。明得譬知法。論語云。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指掌。言甚明也。末二句。指廣文。今具記之。止觀云。譬如陶師。若欲得器。先擇良處。無砂無鹹。草水豐便。可立作所。次息緣務。務際不靜。安得成功。際。接也。言交接世務也。雖息外緣。身內有疾。云何執作。身雖康壯。泥輪不調。不成器物。上緣雖整。不專於業。廢不相續。永無辦理。止觀五緣。亦復如是。有待之身。必假資藉。如彼好處。訶厭塵欲。棄絕五蓋。如治內疾。調適五事。如調泥輪。行於五法。如作不廢。世間淺事。非緣不合。何況出世大事。若無弄引。何易可階。故歷二十五法。約事為觀。調麤入細。檢散令靜。故為遠方便也。
  △二牒釋五。初具五緣二。初正牒。
  初明五緣者。
  【□註】禪經云。四緣雖具足。開導由良師。故用五法為入道梯[柷-口+登]。一缺則妨事(文)。
  【■記】止觀一種出禪經者。正指此文。
  【□註】輔行四上(二)云。大小兩乘。以戒為本。是故先明。內禁雖嚴。必資衣食。進修定慧。須藉空閑。處雖空閑。假絕緣務。四緣雖具。開導由師(文)。
  【■記】此轉明禪經五緣次第也。大論云。持戒清淨。斷結使。得阿羅漢道。大心持戒。憐念眾生。是為菩薩。故大小皆以持戒為本。當先明也。餘可解。
  【□註】止觀大意四云。一衣食具足。離希望緣故。二持戒清淨。離惡道因故。三閑居靜處。離憒閙事故。四息諸緣務。棄猥雜業故。五須善知識。有咨疑地故(文)。
  【■記】此明行道以五緣為要務。必不可少也。意謂衣食。乃助道資糧。資益色身。故須具足。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運也。淨戒。乃趨極果之正因。結道場之妙業。故當先持之清淨。以離惡道也。靜處乃用功入道之地。所謂探珠宜浪靜。急水取應難也。息緣乃攝心要法。所謂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也。善知識乃得道全因緣。所謂嬰孩須傍母。弱羽必纏枝也。
  △二別釋五。初持戒清淨。
  一持戒清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淨戒。有在家出家大小乘不同。
  【□註】法界次第上(十二)云。戒以防止為義。(文)戒疏上初云。梵語尸羅。大論云。秦言性善。亦云清涼。以其能止破戒熱惱。從能得名。亦名波羅提木叉。譯言保解脫。又名淨命。亦言成就威儀(文)。
  【■記】防非止惡曰防止。大論乃什師所譯。故曰秦言。性善者。性本自善。無所染污。戒體然也。清涼者。破戒人欲火炎燒。戒能防止也。保解脫者。謂能保持三業。離諸繫縛也。淨命者。清淨自活。永離邪命也。成就威儀者。威嚴可畏。儀軌可則也。
  【□註】如經中說者。遺教經也。輔行四上(五)云。引證道定。復以律儀而為根本(文)。
  【■記】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於我滅後。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如貧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以異也。乃至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弗令毀缺。輔行下。釋證意。
  【□註】在家戒者。五戒。八戒。於五更加不坐高廣牀。不著華鬘衣。不往觀聽歌舞。故名八戒。
  【■記】五戒者。殺盜淫妄酒也。四分律明有四種不同。一但受三歸。名無分優婆塞。二受一戒。名少分。三受二三四。名多分。四具受。名滿分優婆塞。如五戒全缺。則人間路絕。以此五戒。是大小乘尸羅根本。故經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違五星。在地違五嶽。在方違五帝。在人違五常。在身違五臟。故佛成道未轉法輪。先為提胃長者授五戒法。名為人乘。居五乘之首。由茲五戒運出三途也。又五戒者。四性一遮。俱舍云。遮中唯離酒。為護餘律儀。若論制已有犯。性上加一制罪。八戒者。六齋日受也。論問。何以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有言昔時所行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