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名為果果。等覺不通。唯佛能了。名究竟圓佛。
△三正釋名義。
約修行位次從淺至深。故名為六。約所顯理體位位不二。故名為即。
【□註】約修行位次等者。止觀大意二云。即故。初後俱是。六故。初後不濫。理同故即。事異故六(文)。
【■備】此約位與理。以釋立名六即之所以也。以事有差別。是故從淺至深。故立六名。以理本無殊。始終不二。故立即名。
△四結勸深知。
是故深識六字。不生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可歸可依。思之擇之。略明圓教位竟。
【□註】六種即名。既皆是事理體不二義。是故六即皆具事理兩種三千。故理同故即。理造也。事異故六。事造也。如義書云。修善修惡。事造三千。(六也。理即迷逆。是修惡。名字已去順性。是修善)性善性惡。理造三千。(即也)但即不妨六。六處常即。故得六而復即也。
【■記】此證事理兩種。分對六即。如四明云。緣起三千。為修善修惡。本具三千。為性善性惡。對以六即。與今註同。問。何但約圓說六即耶。答。前三教諸法非即。通雖說即。但是界內。故即名唯圓。然前三教亦可立六即名。藏教真諦為理即。詮真為名字即。外凡為觀行即。內凡為相似即。見道為分真。羅漢為究竟。藏菩薩至道樹下。猶居似位。三十四心。分真究竟。通別兩教。比說可知。然皆淺近。故不說即也。略明圓教竟。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九之下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十之上
高麗沙門諦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註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菴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諦閑編科參梓
△二明妙法方便正修二。初總敘法被四機。
然依上四教修行時。各有方便正修。謂二十五方便。十乘觀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煩。義意雖異。名數不別。故總明。可以意知。
【□註】然前明四教釋經方軌。正為開解。若依解立行。必須各明方便正修。故所列方便。則通四教。但十乘。且就圓論。蓋立行以圓為正也。
【■記】此總敘解後。自當立行也。蓋謂有解無行。如有目而無足。有行無解。如有足而無目。此二者。俱不能到清涼池也。是以前文明教開解。此下依解立行。欲使解行相資。猶目足之兼導也。然而四教之行。各有方便正修。今所列之方便。則四教俱通。唯十乘。獨就圓談。蓋由所立之行。當須以圓為正故也。
【□註】不明四種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及十境者。(陰煩病業魔禪見慢乘薩)蓋錄大本綱要。非止觀意。故不委也。
【■記】此對止觀述不明四行十境所以也。初一行。點示四行十境名目。蓋錄下。正述不明所以。謂止觀第二。則詳明之。今但略其綱要而已。故不委明也。今略云。一常坐。出文殊問般若經。名一行三昧。乃至云身開常坐。遮行住臥。或可處眾。獨居彌善。居一靜室。安一繩牀。九十日為一期。或七日不定。結跏趺坐。專念一佛。(云云)二常行出般舟三昧經。謂唯專行遶。九十日為一期。亦名佛立三昧。三昧成時。見十方佛在空中立。三半行半坐。出方等法華等經。方等經云。旋百二十帀。却坐思惟。不限時日。法華經云。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是經。是人若坐。思惟是經。我時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以三七日為一期。四非坐非行。實通行坐。方法出請觀音等諸大乘經。若行若坐。乃至作務。公司怱遽。亦可修也。南嶽呼為隨自意三昧。十境不出三障四魔。陰入境。病患境。即報障。煩惱境。諸見境。上慢境。即煩惱障。業相境。魔事境。禪定境。二乘境。菩薩境。即業障。陰。業。禪。乘。薩。即陰魔。煩。見。慢。即煩惱魔。病。即死魔。魔。即天魔也。
【■補】儀註云。陰者。謂初心修觀。必先內心。故於三科。揀去界入。復於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為所觀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為總無明心。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千枝萬病。自然消殞。若不入者。然後歷餘一心。例餘陰入。乃至九境。待發方觀。不發不觀。煩惱者。謂無始以來積集重惑。今因用觀。此惑過常。不可控制。病患者。由觀陰惑。激動四大。識其元由。或用觀用術用醫治之。然後復用觀行熏修。業相者。有漏之業。將來應報。今因觀發。發相雖多。不出蔽度。各有六相。或因止生。或因觀生。魔事者。由觀諸境。惑雖未破。天魔恐其出界。民主皆來。撓動行人。并人間[怡-台+追]惕夜叉。時媚等鬼管屬天魔。防遏行者。不許出界。故大品云。菩薩不說魔者。名菩薩旃陀羅。禪者。謂根本四禪等。功夫得力。必有宿習現相。相最難知。如楞嚴止觀廣明。見者。由觀發見。乃至百四十見等。慢者。既伏見已。謂是深詣。濫叨上聖。是故須識。二乘者。昔發小志。由慈習生。菩薩者。三藏通別三菩薩心。由習而現。如上諸境。並須觀力而調伏之。然此十境。出止觀大意。
【□註】妙玄明入體之門。四教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