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清-性权-第205页

菩薩以隨喜心福德果報。回向供養諸佛。過聲聞辟支佛布施。如人以少物獻上國王。得報甚多。又如吹貝。用氣甚少。其音甚大。又問云。諸佛次之有菩薩。菩薩次之有支佛聲聞。今菩薩欲求過聲聞支佛人布施等。有何奇特。答。今不以二乘施戒等福德比菩薩功德。但以隨喜之心。能超勝彼。何況菩薩自行功德。二乘勤身力作。功德疲勞。菩薩默然隨喜。智慧之力。所有福德。能過其上。譬如大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執斧斤者。疲苦終日。計工受賞。大匠三倍。又如征伐。鬥者冐死。而主將受功也。
  【□註】要旨六云。所謂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文)。
  【■記】所謂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願將以此勝功德。回向無上真法界也。
  【■補】回事向理者。如六度等行。苟不回此以向實理。則行成有作。事屬緣修。成凡夫淺行。三藏事度。故須回向了達。雖彈指散華。低頭合掌。皆全性起修禮侔法界。故凡所修福。功不唐捐。一禮一懺。罪消塵劫。一施一戒。功等虗空也。回自向他者。昔迷理徧。其所修善。莊嚴自身。及己眷屬。今順本性。向於眾生也。因回向果者。一毫善種。三業熏修。不趨二乘。甯滯三有。修既順性。則成緣了二因。因必顯真。同歸究竟三德。所謂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乃至願與法界眾生。同得菩提是也。釋回向竟。
  △五發願。
  五發願者。若無發心。萬事不成。故須發心以導前四。
  【□註】止觀七(三十)云。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劵。物則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牛無御。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所在。如坏得火。堪可盛物。二乘生盡。故不須願。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四宏。是總願。法藏。華嚴所說一一善行陀羅尼。皆有別願。一切諸願。四宏攝盡。故名為總。故知一切菩薩。凡見諸佛。無不發於總願別願。
  【■記】此釋誓願文中有二。初二行。正釋誓願。願者誓也者。此以誓訓釋願義。然自制其心為之誓。志求滿足乃稱願。是則要制其心。以固其願。故以誓釋願也。四宏是總者。大士運心廣普。依無作四諦。起四種宏誓。了陰入皆如。無苦可捨。而云眾生無邊誓願度。了塵勞本淨。無集可除。而云煩惱無數誓願斷。了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而云法門無盡誓願學。了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而云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也。法藏別願者。輔行云。法藏是彌陀因名。於世自在王如來所。聞說二百一十億佛剎發願。又大彌陀經。為欲攝取諸淨土故。發四十八願。地為六動。為佛所記是也。華嚴別願者。淨行品有一百四十一願。初云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等是也。釋發願竟。
  △二結成。
  是為五悔。
  【■補】若能勤行懺悔。助開觀門。一心三諦。豁爾開明。如臨淨鏡。徧了諸色。於一念中。圓解成就。不加工力。任運分明。正信堅固不動。此名深信隨喜心。初品弟子位也。
  △三例後悉宜懺悔。
  下去諸位。直至等覺。總用五悔。更不再出。例此可知。
  【□註】光明文句中(四)云。當知懺悔位長。其義極廣。云何而言止齊凡夫。是故五十校計經。齊至等覺。皆令懺悔。即其義也(文)。
  【■記】校記經云。佛言。常持五十校記。還自慚。是謂不失行。不自慚者。常失。佛說已。諸菩薩名自慚自悔。各自念滅盡非常苦空非身。此證義廣位長也。
  【□註】記三(十三)云。從造無間業者。上至圓教等覺。故云位長。位位橫論。各有三障。煩惱頭數。結業流類。果報等差。故云義廣。古人何謂但在凡夫。大師本以三昧總持說懺悔位。該亘凡聖。自然與校記經合。實匪尋經作此安布。行者知之(文)。
  【■記】此引釋位長義廣也。如光明記云。位位不出四土。四土論三障者。分段三障。見思為惑障。有漏業為業障。界內生死為報障。是為同居土之三障也。方便土三障者。塵沙為惑。無漏業為業。變易為報。實報三障者。無明為惑。亦有漏亦無漏業為業。彼土變易為報。寂光三障者。約分證說。無明為惑。非有漏非無漏業為業。變易生死為報。若究竟寂光。無報則不說也。古師明懺悔位。謂鄙濁凡夫。應須懺悔。離垢清淨者何用懺悔。故此斥之也。
  【■補】總用五悔者。光句云。十信雖三智圓修。但是方便陀羅尼。十住已去。乃至等覺。如十四日月。光未頓圓。暗未頓盡。應須懺悔。滅除業障。記云。十信尚懺。況爾前耶。但是等者。法華說三陀羅尼。須通初後。以位約之。其相最顯。一。旋陀羅尼。旋假入空。此齊七信。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旋空出假。當八信已上。三。法音方便陀羅尼。以二觀為方便。轉入中道法音。當十信也。輔行先明五悔。為入品方便。品品皆修五悔。五悔雖屬事行。皆與理觀相應。所謂懺悔。見罪性本空。勸請。知法身常住。隨喜。了福等真如。回向。順空無相願。發願達能所平等。以是而知。行行皆能顯理。豈道拘拘唯事相而已耶。言行者知之者。當知此懺悔法門。究竟非淺位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