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言己人者。理有事故。故能慶人。事有理故。故能自慶。又不二而二。故慶己他。二而不二。了非己他。
【■補】此引經文證明隨喜之名也。言若聞是經者。即圓聞迹門開權顯實。本門開迹顯本深奧之法也。而不毀訾者。離誹謗過。起圓信也。起隨喜心者。即妙悟圓理。該羅萬行。所謂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秘密之藏。為世間之初依也。註中先引文句。是正釋。次引妙樂。是轉釋。會義云。理者。現前一念心之本性。即是法界實相之體。非本非迹。名為理本。非權非實。名為實理。事者。如來久遠證此妙理。故名為本。從本垂迹。非生現生。非滅現滅等。皆名為事。如此信解。無二無別。名隨如來證此現前一念實相。本迹權實。不可思議。我及眾生。同此心性。亦當得之。故於己人。深信隨喜。故云慶己慶人。慶己。有智慧。慶人。有慈悲也。節義引法華解云。或說己事。或說他事。佛界為己事。九界為他事。然事即理。其理本具九界之事故喜。九界在事之人皆即佛界。為慶人。我今雖解。猶與眾生同在九界之事。然九界全是佛界之理。故自慶。又實有權故。能化他為慶人。權即實故。己即佛身為自慶。對句記內。慶己有智慧。慶人有慈悲句。甚清。
【□註】妙玄五(二)云。若人宿植深厚。或值善知識。或從經卷。圓聞妙理。謂一法一切法。(假)一切法一法。(空)非一非一切。(中)不可思議。起圓信解。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塵。有大千經卷。欲開此心。而修圓行。圓行者。一行一切行。謂十法成乘。十心成就。其心念念悉與諸波羅密相應。是名圓教初隨喜品(文)。
【■記】此引妙玄似就學人行邊。以釋隨喜也。言宿植深厚者。乃深厚之善根也。顯前四時之善根。不名深厚。唯聞法華。下一乘圓種為深厚。如在大通佛時下種已來。中間或有所得。或無所得等。為宿植深厚也。宿植。是內因。知識。即僧。經卷。即法。此二為外緣。古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是人內因既成。外緣又具。故得圓聞妙理也。然則圓聞何等妙理。謂即空而假。即假而空。空假兩非。雙遮二邊。既其雙遮。必也雙照。遮不在前。照不在後。遮照同在一時。不可心思言議。是為圓妙諦理。乃其所聞也。聞已深忍樂欲。起圓信心。信已。起圓妙解。解得根塵相對。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如一微塵中。具大千經卷。如華嚴性品云。佛子譬如有一經。如大千界。時有人見此經卷在一塵內。即以方便。破塵出經。以譬如來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為惑所覆。不覺不知。如來觀已而言。云何如來在於身中。而不覺知。我尚教彼覺悟聖道。見如來性是也。然要實其所解。必須剖塵出經。故當開此心。而修圓行。所謂一行一切行。即十法成乘。十心成就。如玄文云。略言為十。謂識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議。傷己昏沉。慈及一切。又知此心。常寂常照。用寂照心。遍破諸法即空假中。又識一心諸心。若通若塞。能於此心具足道品。向菩提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又識己心及凡聖心。又安心不動不墮。不退不散。雖識一心無量功德。不生染著。如是十心成就已。念念與諸波羅密相應。是為圓行一行一切行也。能如是聞信解行。是為圓隨喜品位。
【■備】有師標云。諸波羅密相應者。即究竟所歸處。以觀行中雖未顯發。已伏五住。任運與彼相應。如義例云。實心緣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注。自然入實理。此偈為觀行之髓。當精研之。
△二徵釋二。初徵詰。
問。隨喜何法。
△二答釋三。初總答。
答。妙法。
△二別釋二。初約所隨立妙解二。初直明心法三。初示心體。
妙法者。即是心也。
【□註】妙法即是心者。指要鈔上(四)云。今家釋經題法字。約此三法。各具三千。互具互融。方名妙法。然雖諸法。彼彼各具。若為觀體。必須的指心法三千。起信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
【■記】經題。指法華三法。即心佛眾生是也。的指心法者。妙玄云。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於初心為難。但自觀己心。則易也。
【■備】起信下。證法是心。然賢首疏以生滅。不生滅和合為眾生心。今家引以證法的指眾生生滅心。以生滅即不生滅也。
△二示體德。
妙心體具。
【□註】妙心體具者。止觀五(十三)云。一心具十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十法界具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法。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三千具足。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輔行五中(七)云。言無心而已者。顯心不無。言介爾者。謂剎那心。無間相續。未曾斷絕。纔一剎那。三千具足。若具三千。即具三德。又介爾者。介者。弱也。謂細念也。但異無心。三千具足(文)。
【■記】此明心體具足眾德也。言妙心體具者。以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假實國土。於一念中悉皆備足。由理具故。方有事造。故云體具也。三千諸法。即五陰世間一千。國土世間一千。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