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釋答。
答朱雀門中。何妨庶民出入。故人雖有小。教定是大。大乘兼小。漸引入實。豈不巧哉。
【□註】天子南門。謂之朱雀。漸引入實。明佛意也。
【■記】此以佛意釋明漸引入實。如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之意。如止觀云。如朱雀門。天子所立。正通王事。不妨羣小出入。雖是小人終是天子門也。今摩訶衍。亦復如是。正為菩薩體法入空。雖有小乘。終名為大也。當知大乘教門有小人出入者。蓋在轉小成大也。漸引入實者。謂漸次接引。令其造詣入於圓實之地。是則雖小是大。故其通教二乘人之所修行。亦得名為巧度也。言天子南門謂之朱雀者。國王而曰天子。言非凡品也。以有覆護之德。仁育之恩。正如天之子也。故諺云。萬靈振護者。聖天子也。以所居之都。四方四門。各有其名。東曰青龍。西曰白虎。南曰朱雀。北曰玄武。今舉正陽之南門。況通教大乘之初門。而有大小同出入也。
△四結所屬文。
般若方等。部內共般若等。即此教也。
【□註】釋籤四(十九)云。不同三藏四阿含等別有部帙。今以諸部方等諸般若中。但是三乘共行。即判屬通。(文)今文通指般若方等下但云共般若等。蓋方等彈斥。共義稍疎故。
【■記】儀文云般若方等部內共般若等者。非是局指般若中三乘共聞者為共般若。意取方等般若二時部內。三乘共聞者俱名共般若耳。如輔行云。雖無別部共般若文。但取方等般若中。或一時。一會。一章。獨明共意。其流亦多。今觀此文。則知方等部內。亦有共般若者。即此教所屬之文也。註中引釋籤以證成。言不同三藏等者。以三藏之教。有四阿含等為部帙。今此通教無別部帙。是故於二時中三乘共聞者。判屬於通。而今不曰共方等。而曰共般若者。蓋方等重在彈斥。共義稍疎。而般若之空宗。正當教之妙旨。以是則曰共般若者。盡善也已。
△三結。
略明通教竟。
【■記】此句總結通教全文。言略明者。以通教前後融通。大小不壅。焉能盡剖其奧。亦不過略為消顯而已。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七之下
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八之上
高麗沙門諦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註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菴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諦閑編科參梓
△三別教三。初標。
次明別教者。
【□註】四教義一(三)云。別者。不共之名也。若名不共。但異藏通。未異圓教。故但名別。
【■記】此釋立別名之所以也。言別者。乃不共之名。今以別得名。而不以不共為名者。別則前後各異。是故前異藏通。後異於圓。教中行相。無不隔異。故以別為名也。
△二釋三。初略辨名義二。初正釋。
此教明界外獨菩薩法。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二教。別後圓教。故名別也。
【□註】此教明因緣假名。無量四聖諦理。的化菩薩。不涉二乘。別義略明有八。謂教理智斷等也。教。則獨被菩薩。理。則隔歷三諦。智。則三智次第。斷。則三惑前後。行。則五行差別。位。則位不相收。因。則一因逈出。果。則一果不融(釋籤一十五云。在因說理。不在二邊。故云逈出。復說果理。諸位差別。故云不融)。
【■記】此明教中。行相逈異不同。故得別名。良有由也。所言八義者。如四教義云。一教別。佛說恒沙法。獨為菩薩。不通二乘。二理別。藏識有恒沙俗諦之理。三智別。道種智也。四斷別。塵沙無知。界外見思斷也。五行別。歷塵沙劫。行諸波羅密。自行化他。六位別。三十心伏無明。是賢位。十地發真斷無明。是聖位也。七因別。無礙金剛之因也。八果別。解脫。涅槃。四德。異二乘也。是知文與此異。義則同也。小註引釋籤以明因果別義。言一因逈出者。對他顯異。不同通教三乘通修。今一道出離。逈超二乘。亦離二邊以顯中故也。言一果不融者。謂四德三身。各不融會。不能一德一切德。一身一切身故。或問。既云別義有八。今但名別教者何也。答。若不知別教。何以得知別理。乃至別果。以是而知。但名別教也。
【□註】獨被菩薩。故別前。隔歷次第故別後。
【■記】此明前後隔異故以得別之名也。獨菩薩法者。不同前之三教。三乘鼎立。故云別前。隔歷次第者。不同後之圓教。圓融無礙。故云別後也。
△二引證。
涅槃云。四諦因緣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
【□註】涅槃云等。乃聖行品明四種四諦中無量四諦。即別教義。謂苦集滅道各有因緣。皆有無量相。是菩薩法。豈二乘所知。乃以涅槃對鹿苑說。故云非聲聞等也。此證別前藏通。
【■記】此明涅槃證成別前義。而疏中辨云。夫無量者。非超然出四諦外種別不同。故涅槃疏云。經謂分別校計。有無量種。若委論者。應從地獄。乃至於佛。凡聖五陰。種別不同。於一一陰。復更分別無量界入。豈聲聞緣覺所知。是無量苦諦。從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