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清-性权-第163页

。性地者。得過乾慧。得煖已。能增進初中後心。入頂法乃至世第一法。皆名性地。性地中無生方便解慧善巧轉勝於前。言勝前者。如解苦無苦。而有真諦。以陰入界不生。皆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畢竟空無所有故也。解集無集而有真諦。以了一切煩惱業行皆如夢幻等故。解滅本自不生。今亦無滅。而有真諦。以知一切生滅之法皆不可得。故使有法過於涅槃。亦如夢幻等故。知道有道而有真諦。信一切至涅槃道。皆如夢幻等無有二相。則任運虗通。入第一義。得相似無漏性水。故言性地也。
  △三二地並明。言並明者。以此二位。同入無間三昧。同斷見惑。所以同為發明也。
  三八人地四見地。此二位入無間三昧。斷三界八十八使見盡。發真無漏。見真諦理。與藏教初果齊。
  【□註】三乘信法二行。體見假以發真斷惑。在無間三昧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位也。(即八忍也)三乘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諦之理。同斷見惑八十八使盡也。
  【■補】此明得名八人見地也。初三乘下。釋八人地。次三乘下。釋見地也。八人位中。只具八忍七智。但是十五心。少一道比智。故曰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即以具足立名。故名八人地。至十六心滿。即入見道。名見地也。
  【□註】無間三昧等者。止觀六(六)云。若言三地者。據斷見初。言四地者。據斷見後。皆不出觀(文)。
  【■記】此釋二位無間三昧斷見也。止觀云。別名名通家共位者。舊云三地斷見。或云四地斷見。或言六地斷思盡。或言七地斷思盡。今覈此語。若云三地四地皆斷見者。此師不解通教義。三乘共位。同入無間三昧。不出入觀而斷見。那忽用三地四地斷見耶。若但取三地斷見者。四地應斷思。若但取四地斷見者。三地應未斷見。若用兩地斷見。為出入觀。為不出入觀。若不出入觀。則無兩地。若用兩地斷見為出入觀。非斷見位。人師救云。經說如此。蓋由此師不解經意。今言經借別教之意。以顯通教耳。然別見義長。論三地四地。通見義短。不出入觀。但名可借別。義必依通。若作不出入觀釋者。如言三地者。據斷見初。言四地者。據斷見後。皆不出觀。例如十六心。或言是見道。或言是思道。是則無間三昧者。三四二地。以斷見初後分之。雖分二地。觀智無有間斷。故云無間也。
  【□註】輔行六上(七)云。通雖二地。斷時仍促。三乘共故。雖促復長。是故雖分三地四地。
  【■記】此釋通教斷見須分三四兩地也。輔行問。當通教中。判斷見位。自分二地。何須破他。自立借別。立斷見位。還同通教。答。只緣同通。故得名通。通雖二地。斷時仍促。三乘共故。雖促復長。是故雖分三地四地。或時借別。別見更長。仍有二意。若約理說。通至佛地。若約教道。云三四地。雖二意殊。見義並長。以別長故。故借教道判兩地斷見之義無爽。若依通義。云不出觀。若依別義。地地皆能破見。以此為異。以別長故。故後兩番通用四地皆斷見位。人多不見。謂通義足。何須借別。
  △四明薄地。
  五薄地斷欲界九品思前六品。與藏教二果齊。
  【□註】體愛假即真。發六品無礙。斷欲界六品。證第六解脫。欲界煩惱輕薄也。
  【■記】此明得名薄地也。言薄者。厚之待也。以前三四二地。惟斷見惑。思惑全在。猶冰之堅厚也。至此第五地中。不但斷見。復能進斷欲界九品思惑中前之六品。正與藏教二果位等。以其欲界之煩惱輕微。猶冰之少薄。故名為薄地也。
  △五明離欲地。
  六離欲地。斷欲界九品思盡。與藏教三果齊。
  【□註】禮愛假即真。斷欲界五下分結盡。離欲界煩惱也。
  【■記】此明得名離欲也。言五下分者。一身見。二戒取。三疑使。四貪使。五瞋使。是也。見四卷廣明。
  △六明已辦地。
  七已辦地。斷三界見思惑盡。但斷正使。不能侵習。如燒木成炭。與藏教四果齊。聲聞位。齊此。
  【□註】三乘之人。體色無色愛即真。斷五上分結七十二品思盡也。斷三界事惑究竟。故言已辦地(文)。
  【■補】此明得名已辨也。言已辦者。以三界事惑斷盡。無功可用。如云所作已辦也。見思曰事障。無明曰理障。以無明理障。對見思事障。故曰事惑。事惑者。即五上分也。五上分者。一掉舉。二慢。三無明。四色染。五無色染。斷此究竟。則名所作已辦也。
  【□註】燒木成炭。四教義三(十二)引智論云。聲聞智慧力弱。如小火燒木。雖然。猶有炭在。
  【■記】此釋斷正使不能侵習氣也。言習氣者。煩惱殘習也。如乳母衣。久故垢著。以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水浣。煩惱氣猶在。如難陀。淫習重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眾中坐。眼先視女眾。而與之言語說法。舍利弗。瞋習重故。聞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即便吐食。終不復受請。摩訶迦葉。瞋習重故。佛滅度後。集法之時。敕令阿難入突吉羅罪懺悔。而復自牽阿難手出。不共住。言汝漏未盡。不得以不淨人而集佛法。畢陵伽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