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清-性权-第160页

薄地耶。若改轉。則不妨薄地中含有二向二果。餘可例知。
  【■補】止觀云。借別教名。名通位者。外凡三賢是乾慧。名十信。內凡四善根是性地。名十住。十行。十向。八人見地是須陀洹。名歡喜地。薄地是斯陀含。有向有果。向為離垢地。果為明地。離欲是阿那含。有向有果。向為炎地。果為難勝地。已辦是阿羅漢。有向有果。向為現前地。果為遠行地。辟支佛為不動地。菩薩地為善慧地。或以菩薩後心。為法雲地。或以佛地。為法雲地大品云。十地菩薩為如佛。得作此釋也。輔行釋云。通教地前。無位可論。故借別教內外凡位。但名通教初地二地。通教地後亦無復位。故借別教法雲佛地。以名通教九地十地。從容不定。故有或言。大品既云十地如佛。當知即是別名名通。楞伽云。遠行善慧。法雲佛地。是佛種性。餘者悉是二乘種性。此亦別名名通位也。若是別位。豈遠行已前屬二乘耶。近代釋位。地前伏惑。正是此列。
  【■記】四教義云。約名別義通辨位者。即十信三十心十地之名也。鐵輪位。即乾慧地伏忍。三十心。即性地柔順忍。八人地。見地。即歡喜地得無生忍。大品云。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薄地向果。向。即離垢地。果。即發光地。大品云。斯陀含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離欲地向果。向。即炎地。果。即難勝地。大品云。阿那含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已辨地向果。向。即現前。果。是遠行大品云。阿羅漢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辟支佛。是第八不動地。侵除習氣也。大品云。辟支佛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菩薩地。即第九善慧地。佛地。即第十法雲地。當知如佛坐道場時。以一念相應慧。斷煩惱障法障習氣盡。化一切有緣眾生竟。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八相成道。是則用別教名。以辨通教位也。
  【■補】通教名借位者。指南集云。初借位之意。佛教被機。機樂別位名通。佛說義通名別。旨蘊秘結。古執有情。勞我天台。申通經論。七地齊於羅漢。別義難收。四地斷惑證真。通無此語。四善屬於行向。伏惑在於地前。二教不收。諸部奚判。故立借別名通。以為通經法式。二借位所依。問。雖曰通經。憑於何典。答。仁王四地斷見。大品十地如佛。楞伽種性有無。輕毛六心退等。此等經文。位名在別。義乃屬通。若非借別名通。為何教收耶。集註問。藏通三乘。同斷見思。既可借別名通。安知非借別名藏耶。答。通屬大乘。原有通後之義。且三乘共行。故借於可借耳。藏一向是小。無通後義。三乘差別。而菩薩因不斷惑。何可借耶。
(單借十地。既乾慧斷見。何位伏惑。如輔行六上八云。彼此地前通為伏惑。通雖無位。即未斷惑不入地故。文意指地前修觀伏惑也。妙樂二(二十一)云。或指地前假立七賢(文))。
  【■補】若見此別名判三人通位者。初地斷見。二地斷欲一二品思。三地斷六品。四地斷七八品。五地斷九品。六地斷七十一品。七地斷七十二品思。八地已上。侵習斷無知等。例前支佛發真無漏。侵除習氣。如燒木成炭等是也。輔行釋云。單借別十地名通十地。則彼此地前通為伏惑。通雖斷惑。即未斷惑。以不入地故。此單借別十地。意在引通入別。與前共借不同。又初地斷見。三教不收。若說別。初地是破無明。若說圓。初住即證中道。若說藏。而無十地名目。所以三教不收。故用通教三義而收之。是故初地斷見。名乾慧地也。
【■備】辨訛曰。圖中八人。人字。當心字。以經中明三地四地斷見不同故。今文中開為多位。如仁王明四地斷見。故將此四忍對歡喜。四智對離垢。或有經中明三地斷見。則將四忍四智合為八心對於初地。故知是八心也。若八人乃是十五心。不當以十五心。更立十五心對於二地。豈非繁重。私謂。集註圖說。本於止觀。
  【■記】止觀云。四借別教名。名通教菩薩位。乾慧。是外凡。性地。是內凡。八人。為初地。十五心。為二地。十六心。為三地。此三皆不出觀。而斷見惑。四忍為初地。四智為二地。四比忍為三地。四比智為四地。此四皆不出觀而斷見惑。薄即五地斷六品思。離欲即六地斷九品思。已辦即七地斷色無色思盡。支佛即八地至十地斷習無知。玄義問。初地至七地對果。出何經論。答。經論非不對當。但高下不同。人師對之有異。或用見地。止對初地。如今所用。或向取初三地。併對初地。仁王明四地。併對初地。此難定判。但通教見地。本是無間之道。不出觀證須陀洹。豈得初地斷見。乃至三地或曰四地耶。若斷別惑。不共二乘。此義有之。又或言六地斷結齊羅漢。或曰七地。此乃定執。前後兩果。經論對皆不定。中間可以義得。今依義推。不可定執。
  【■備】玄義問一節。本三乘共借別教圖下。今列於此者。以三四地斷見本圖下標故也。三四地不出觀斷見。解見下。
  【■補】輔行云。此單約菩薩。故修觀斷惑不同。此中八忍為初地。不可曰八忍具足。當指初入無間三昧。忍智初發之時而言。若曰八忍具足。則是十五心為二地矣。既入無間三昧。從初忍乃至八忍。皆屬八人地故。又止觀中問。三乘共斷。其義已顯。用何為據。更獨開菩薩地耶。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