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清-性权-第158页

菴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諦閑編科參梓
  △二通教三。初標。
  次明通教者。
  【□註】四教義一(二)云。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之初門也。(遠通常住故)正為菩薩。傍通二乘。(通機)故諸大乘方等。及諸般若。有二乘得道者。為同稟此教也(通部)。
  【■記】此釋通教所通之義。如云因緣生法。我說即空。當體無生。而上通但不但中道理。乃此教所遠通也。菩薩二乘而分傍正。乃此教所通機也。此教正為菩薩學般若至佛地。遠通別圓。而有已辦支佛二乘之機。故曰傍為。方等般若有二乘稟教得道者。乃此教所通部也。大品云。欲得聲聞乘。當學般若。欲得緣覺乘。當學般若。欲得菩薩乘。當學般若。如曰三乘同稟般若。是此教所通部也。有師標云。華嚴不共。阿含唯藏。法華開顯。唯方等般若為共。節義云。因緣即空句。是傍影大論。無生四諦句。是傍影大經。四教皆先提此宗本。
  【□註】問。何故不名共教。答。共名但得二乘近邊。不得遠邊。若立通名。遠近俱便。言遠便者。通別通圓也。
  【■記】此亦四教義文。料簡立通教名之所以也。問中以三乘共學此教。故云何不立名為共。答中先明立共不便。次明立通之名俱便也。
  △二釋四。初釋名二。初互通前後。
  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
  【□註】此望前望後。獨就菩薩釋通教名。
  【■記】此標釋立通教之名。獨就菩薩。通前所以對通後而立也。二乘雖有通前之義。而不通後。則無所望。故并不得名通前也。
  【□註】釋籤九(二十)云。通近同三藏。通遠如別教。
  【■補】然通教既是遠通常住。當云通遠如圓教。今籤曰如別教者。以別教證道同圓。體是同故。有師標曰。通前三藏。云何亦就菩薩釋名。答。正指當教佛。亦同三藏佛歸於灰斷。然此佛豈二乘所成耶。故就菩薩釋。
  【□註】四念處二(句)有三通義。一因果俱通。通當教是。二因通而果非通。即被接者是。三通別通圓。即藉通開導人是。謂別圓用通而為方便。但成別圓因果人也。此三通義。唯在菩薩。
  【■記】此證釋獨就菩薩立名之所以也。如四念處云。通義有八。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教者。同稟無生之說。理者。同緣即色是空。智者。諸法不生般若生。斷者。須陀洹若斷。同是無生法忍。行者。同乘摩訶衍乘。位者。同是乾慧地乃至佛地。因者。同學般若波羅密。果者。同到薩婆若海。三人八義不殊。故名通也。復次通有三義。一因果皆通者。如上八義。近通偏真四枯拙度。二因通果不通者。乃是別果來接通因。得見佛性。成四榮雙樹。三通別通圓者。別圓因果。皆與通異。藉通開導。得入別圓。因成非枯非榮雙樹之果也。然三通義。唯就菩薩而論。
  【■補】如因果俱通一義。而二乘應有。唯在菩薩者。以二乘雖有前之一義。而無後之二義。故并不受因果之名也。
  【□註】今文通後別圓者。下文釋出。雖但被接。意亦該於藉通開導也。
  【■記】蓋通教機雜。若受別圓來接。欲成別圓之人。必當藉通開導。雖通人被別圓所接。但別圓亦藉通教預為開導。故通為大乘之初門者。良有以也。所言藉通開導者。拾遺記云。即於乾慧及性地中。聞體法空。不但空于二十五有。亦乃空於涅槃。此人須藉通教談空開導其心。而了此空體是中道。乃以別圓內外凡觀。同於二乘。歷乾慧地。及後諸地乃至十地。即成別圓初地初住八相之佛。是乃通教通別圓之義也。則知後文雖出被接之機。其意必該乎藉通開導也。
  △二當教得名。
  又從當教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
  【□註】此通就三乘釋通教名。若三藏。諦緣度三法分三乘。今通教三乘。同觀無生四諦。同體假入空。觀十二因緣。同觀六波羅密見第一義。而分三乘之別者。但總相別相等智。斷結。侵習。自行化他。根性不同耳。言說是事。即空故無。
  【■記】三人同以無言說道句。四教義。四念處。廣解。四教義問。菩薩可修六度。二乘何得同觀亦修六度耶。答。涅槃經云。福德莊嚴有為有漏。是聲聞法。何處有慳貪聲聞。破戒瞋恚放逸散亂愚癡羅漢辟支佛耶。但二乘不能徧行其事。成就眾生。何曾不同修六度。第一義諦。無言說道而斷結耶。而今所以分三乘之別者。四教義云。三乘同秉通教。見第一義諦。同斷三界見思。得一切智。同求有餘無餘涅槃。此義既同。而分三乘者。聲聞。總相體法入空。智慧力弱。但斷正使。根性不同。亦有慧俱二種解脫。如前三藏教中分別。緣覺。福德利根。能少分別相。體法入空。生無佛世。不因聞法。時至道熟。自然曉悟見第一義。斷三界結使盡。侵除習氣。是名辟支佛乘。根性不同。亦有二種。一者小辟支迦羅。二者大辟支迦羅。已如前說。若菩薩。具修總相別相智慧。體因緣即空。起大悲誓願。以修諸行見第一義。斷界內煩惱。用誓願扶習。還生三界。用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三乘善根湻熟。即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