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漏等。輔行三下(四)引大論云。下八地諸惑因時未斷。至樹王下時。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以九無碍九解脫。合為十八。見道中八忍八智。合為十六心。總前合成三十四心。
【■補】止觀明三十四心云。只是一念從假入空。得慧眼。照真諦。而得成佛。輔行云引經一念六百生滅等。只明一念。當具多念。以證無間三十四心。未足為妨。
【□註】聲聞見思前後各斷。支佛雖見思頓斷。習猶未盡。故皆不得論三十四心。三藏菩薩至樹王下正習俱盡。方得論也。
【■記】觀音玄記云。頓證羅漢及以支佛。亦三十四心。無間而得。但不以頓盡正習。一言於習。有見思習。塵沙習。菩薩修學塵沙法門。治其劣慧。於一一門用四諦觀。伏其正使。於一一門六度行。熏見思習。故樹王下三十四心。於塵沙法上證四真諦。故令正使及二習氣。俱時而盡。故能二諦皆究竟也。方異二乘弟子。獨彰佛眼佛智。
【■補】八忍八智者。以欲界四諦下各有一忍一智。謂苦法忍苦法智等。上二界四諦下亦各有一忍一智。謂苦類忍苦類智等。合為八忍八智也。言忍者。即無漏禪定。智。即無漏觀慧。無間道中三昧斷惑名忍。乃即慧之定。解脫道中觀慧證理名智。乃即定之慧。此忍智具足即斷見惑。即見真理。故云見道中八忍八智也。合成三十四心者。謂見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修道約三界九地。各有一無礙一解脫。名十八心。見修合論。共成三十四心。此之定慧。並從無始本具無漏種子所發現行。由此現行。能證真諦我空真如。故云發真無漏三十四心也。三大阿僧祇所修福智為增上緣。無始法爾無漏種子為親因緣。故得頓發頓斷頓證。然約所斷惑品。分三十四心。若約能斷能證。唯無漏定慧而已。所證即是我空真如。亦名擇滅無為。無為真如。不墮諸數。以無為而有差別。故名三十四心也。大論問。得何功德名為佛。答。得盡智無生智。故名為佛。有言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無礙。三意止。三意止者。一。受教敬重無喜。二。不敬重受教無憂。三。敬重不敬重心無異。大慈大悲。三十七道品。一切諸法。總相別相悉知。故名為佛。
△三說法度生。
受梵王請。三轉法輪。度三根性。
【□註】受梵王請。正法念經云。昔有國王。有二夫人。第一夫人。生一千子。試當來成佛次第。釋迦探籌居第四。第二夫人。生二子。第一子願作梵王。請千兄轉法輪主。其次願為密蹟金剛。護千兄教。(文)梵王通為一代請轉法輪主。今別在小。
【■記】大經云。如來既成道已。梵王勸請。唯願如來。當為眾生。廣開甘露。說無上法。佛言。梵王。一切眾生。常為煩惱之所覆障。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復言。世尊。一切眾生凡有三種。所謂利根。中根。鈍根。利根能受。唯願為說。佛言梵王。我今當為一切眾生。開甘露門。即於波羅柰轉正法論。密蹟金剛。內秘外現。執金剛杵。故以立名。世傳樓至佛非也。經惟一人。今於寺門為二像者或以應願無方。多亦無咎。有師標云。密蹟一青翌鬢。二樓至德。辨訛曰。受梵王請。正法念經不明。應寶積經。
【□註】三轉法輪者。淨名經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文)輪者。佛證四諦法。有可轉之義。故名為輪。又能壞煩惱。名之為輪。三轉者。一。示轉。謂此是苦等。二。勸轉。謂此是苦。汝應知等。三。證轉。謂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等。乃至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一一更生眼智明覺。三轉則成十二行法輪。如文句及記。釋化城喻品(云云)。
【■記】此釋三轉法輪。初一行示。即長者子寶積說偈。以歡如來清淨法施。謂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次一行半。釋輪義有二。初運轉義。如文句云。以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次摧碾義。如輔行云。以四諦法輪。度與他心。摧碾結惑也。三轉下。正明三轉法輪。一一下。結益成輪。如文句下。指文正明。今具記之。文句云。轉此法度入他心。令彼得悟。破六十二見。乃名轉法輪也。世間諸法。不離愛見。今此法輪。超愛見故。名為清淨。輔行云。輪具二義。一運轉義。二摧碾義。以四諦輪。轉度於他。摧彼結惑。如王輪寶。能壞能安。法輪亦爾。壞煩惱怨。安住諦理。故于大千轉此法輪。此四諦理。體無結惑。名四本淨。又本不可說。名為本淨。為破他惑。不得已而轉也。言示者。示其相狀。勸者。勸令修習。證者。引己證彼。十二行者。一約教。二約行。教十二者。即示勸證是也。行十二者。三轉皆生眼智明覺。教十二為能轉。行十二為所轉。十二行是輪。十二教非輪。若作二輪義。眼智明覺者。約四十八法。開此四心成十六心。為苦法忍為眼。苦法智為智。比忍為明。比智為覺。餘三諦亦爾。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成四十八行也。十二諦是教法輪。十二行是行輪。教輪。能轉唯一權智。所轉則有十二教也。行輪。能轉之教十二。所轉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約一人。今三道中。單就見諦道中三人。利根聞示轉即生眼智明覺。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