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儀文原解。業已成就是未來因者。雖云現在三支因。實為未來苦果之因也。又以三道言之。而此有支。與過去行支。同是業道。即行有二支屬業道也。然有少別。以行惟善惡二性。有。通善無覆無記也。
十一生(未來受生事)。
【□註】從有還受後世五眾之身。是名生。所謂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記】此釋生名也。初正釋名。謂由現在有支為正感生死之因。故受未來生身之果。五眾。即五蘊也。所謂下。示生處。先德云鑽馬腹。入驢胎。塗炭經曾幾度回。適從帝釋殿前過。又向閻君鍋裏來。是也。四生六道。乃善惡者。受生之處也。
十二老死。
【□註】從五眾之身熟壞。是名老死。
【■記】此釋老死名也。如唯識云。老死。猶云衰變敗壞。住世衰變。總為老名。身毀命終。最後敗壞。乃得死名也。而老死同一支者。唯識又云。老非定有。附死立支也。此老死支。與上生支。同為未來苦果。即未來二支果也。又此未來二果。及現在五果。於三道。即苦道。於三障。即報障也。
此是所滅之境。
【□註】以能滅之觀。順推此境。故此十二。即所滅境也。
【■記】此釋結名也。言所滅之境者。如法界云。若正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皆盡。是為以觀順推。此境滅盡。名所滅境。
【□註】不立病支者。妙玄二(十六)云。問。何不說病為支。答。一切時。一切處。盡有者立支。自有人從生無病。如薄拘羅生來不識頭痛。況餘病也。是故不立。問。憂悲是支否。答。非也。以終顯始耳。如老死。必憂悲(文)。
【■記】此節料簡有二。先明病不立支。問以生老病死為四大山。皆能逼害於人。既三種立支。何獨病不立支耶。答中不徧時處。故不立支。如瑜伽論云。十二有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而病不遍一切處。不定一切時。故不立支。又唯識論云。薄拘羅。年百六十歲。無病無夭。由昔持不殺戒。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訶黎勒果。故身常無病。欲界眾生尚有如薄拘羅者。況色無色。故不以病為支也。次明憂悲不立支。如有老死。必有憂悲。故婆沙云。老死有果。謂憂悲。老死為憂悲因。名始。憂悲為老死果名終。憂悲既苦。老死亦苦。故云以終顯始耳。
【□註】釋籤三(三)云。問。愛取何別。答。愛增廣。名取。(文)然上一往似論三世。在支佛逆順兩緣。百千萬世觀因緣等。
【■記】因緣有三世。二世。一念。三種。隨修一種。即證緣覺果故。今但論三世也。支佛逆順兩緣。百千萬世等觀。已記前。
△二諦緣開合殊異三。初標顯殊異。
與前四諦開合之異耳。
【□註】止觀一(十二)云。總說名四諦。別說名十二因緣。
△二徵釋開合。
云何開合。謂無明。行。愛。取。有。此之五支。合為集諦。餘七支。為苦諦也。
【□註】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集。是無明。行。愛。取。有。五支。道。是對治因緣方便。滅。是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文)輔行一下(十)云。離苦集為十二支。觀因緣智以為道諦。十二支滅。以為滅諦。(文)文句七(二十一)云。十二因緣者。還是別相細觀四諦耳。約苦集。即有無明老死。約道滅。即有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也(文)。
【■備】此對聲聞四諦判。
△三殊異所以。
既名異義同。何故重說。為機宜不同故。
【□註】聲聞總觀四諦。緣覺別觀十二因緣。
【■記】根有鈍利。所謂機宜不同也。
△三境觀逆順研推。
緣覺之人。先觀集諦。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若滅觀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
【□註】緣覺之人。等者。此觀十二因緣生。若滅觀者等。此觀十二因緣滅。
【■記】此順推流轉還滅二門也。
【□註】諸文更有逆順等異。如阿含明始無明。終老死。名順觀。始老死。終無明。名逆觀。又止觀禪境。以有支在初。推因。知果也。釋籤先從受支起觀。此推果知因也(此如輔行。又四念處約十二支。觀愛觀見。明推尋觀破之義也文)。
【■記】此指諸文推境推觀。阿含明逆順觀者。但作此觀自滅諸惑也。止觀以有支在初者。文云。思惟心所緣處。或緣善心惡心。能緣所緣。即是有支。有能含果。此有由取。以取善惡。而得有有。若不取者。亦無此有。故知有從取生。復知取從愛起。如愛色故取。不愛。則不取。愛因受生。由領受善惡。故愛生。若無領納。愛則不生。又觀受由觸。六塵來觸六根。故得有受。無觸。則無受。經云。六觸因緣生諸受。又知觸由入。若無六陰統六根。則不能涉入諸塵而生觸。入由名色。色心合故。則有于入。當知入由名色。名色由初托胎識。故有凝酥薄酪。六皰開張。名色和合。當知名色由識。識由過去善惡業行。行由無明癡愛。造作眾行。使識流轉。從過去來今。從今愛取緣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