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淨。無所一值。宿昔之間。變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變成不淨。惡不欲見。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貪者。當墮地獄。噉燒鐵丸。從地獄出。當作畜生。牛羊駱駝償其宿債。或作豬狗。常噉糞除。如是觀食。則生厭想。故於五欲皆厭。八勝處者。法界云。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謂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者。緣少。故名少。若觀道未增。故須觀少因緣。觀多畏難攝。轉變不得隨心。如觀少。好醜法中不淨。轉變自在。通達無碍。心無取捨。不起愛憎。是也。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謂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者。觀多因緣。故名多。觀心既調。則觀多無妨。若於多好醜不淨境中。轉變自在。通達無礙。心無取捨不起愛憎。是也。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謂內無色相。如二背捨外觀色少。若好若醜等。皆如初勝處也。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謂內無色相。如二背捨。外觀色多若好若醜等。皆如二勝處也。五青勝處。謂若觀青色。乃至照耀。勝於背捨。所見青相。亦不起法愛。是轉變自在。少能多。多能少光色名青勝處也。六黃勝處。七赤勝處。八白勝處。均類如青勝處中分別。今用四色為勝處。依大論也。若瓔珞經中。則以四大為四勝處也。因於自身等者大論言。譬如幻主。觀所幻物。知從己出。心不生著。能不隨所緣。是時背捨。變名勝處。於淨觀雖勝。未能廣大。是時行者。還取淨相。用背捨之力。及勝處之力。故取淨地相。漸漸遍滿十方虗空。水火風亦爾。取青相漸令廣大。亦遍十方虗空。黃亦白亦如是。是時勝處。復變為一切處。是三事。一義轉變有三名也。
【■補】名勝處者。以想心純熟。轉變自在。如人乘馬。能破前陣。亦能制馬。名勝也。漸見依正者。見依正皆不淨也。法數廣明。
【□註】析玄上(八)明四種。一顯色。謂青黃等。作青瘀想。二形色。長短等形。作壞爛想。三妙觸。自他身分。細軟光澤。作蟲蛆想。四供奉。祇承適意。用死想治也。此四望大論六種。缺人相音聲姿態等。
【■記】大論言。是九想。能除人七種染著。或有人染著色。若赤。若白。若赤白。若黃黑。或但染著形容。細膚。纖指。修目。高眉。或但染著威儀進止。坐起行住。禮拜俯仰。揚眉頓睫。親近按摩。或但染著語言。輭聲美辭。應意承旨。或但著細滑。柔膚軟肌。熱時身涼。寒時體溫。或有人皆著五事。或有人都不著五事。但著人相。如止觀言六欲。一色欲。二形貌。三威儀姿態。四言語音聲。五細滑。六人相。言人相者。癡人但染著人相。若男若女。雖見上五事。不得所著之人猶無所解。若遇之。則能捨世所重。頓忘身命。而隨其死。今引析玄四種望之。所缺人相音聲恣態。對之可見。
【□註】此不淨觀。與念處觀身有異。一正助不同。彼正。此加。二自他境別。彼觀自身。此想他境。三假實觀異。彼是實境。此是假想。
【■備】辨訛曰。自他境別句。當知九想內外俱觀。似不應言此想彼境。彼觀內身外身內外身。似不應言彼觀自身。私謂。彼五種。此九想等。彼統觀一期生死。此專作死想觀也。
△二治嗔觀法。
二多嗔眾生慈悲觀。
【□註】於違情境上。忿恨不已。名曰多嗔。佛令修慈悲觀可以對治。
【■記】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尚欲與樂拔苦豈令墮苦受惱。
【□註】若準禪門第四(二)義通在乘。境觀有三。一非理嗔。(歘起嗔心不問何否)修眾生緣慈(一切眾生如己眷屬)。
【■記】禪門明非理瞋發者。行人若修定時。嗔覺歘起。無問是非。他犯不犯。無事而嗔。是為違理邪嗔發相。修眾生緣慈者。觀一切眾生。如父母親想。智論明生緣慈者。十方五道眾生。以一慈心視之。如父母。兄弟。子姪。知識。常求好事。欲令利益安樂。如是慈。名眾生緣。多在凡夫行。或學人未漏盡者。
【□註】二順理嗔。(人實來惱我)修法緣慈。見一切法。皆從緣生。
【■記】禪門明順理嗔發者。行人若修定時。外人實來惱觸。而生嗔覺。相續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見非法者。而生嗔恚。故摩訶衍說。清淨佛土中。雖無邪三毒。而有正三毒也。法緣慈者。大經明。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智論明。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緣相續。生諸欲心慈念眾生時。從和合因緣相續生。但空五眾。即是眾生。念是五眾。以慈念眾生。不知五陰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樂。聖人憫之。令隨意得樂。為世俗法。故名法緣慈也。
【□註】三諍論嗔。(著己所解為是。謂他說行為非)修無緣慈(能所一體慈即無緣)。
【■記】禪門明諍論嗔發者。行人若於修禪時。著己所解之法為是。謂他所行所說為非。既不順己。即生惱心。世自有人。雖財帛相侵。猶能安忍。少諍義理。即大嗔恨。名諍論嗔發相。無緣慈者。大經明。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智論明。是慈但諸佛有。何以故。諸佛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依止三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