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以體即相二相亦即是故濁波即是清波染淨不二。
△三結。
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
二波結上清濁之波而不言水者一者順今起用二者波必該水為成文體故但言波例如上文但云清水濁水波濕無殊而於其波不云清濁者為成文體自可以水而顯於波諸師不了即便釋云波亦無殊此乃不了為成文體若其義理合云濁水清水濁波清波其濕無殊言理通者結上濕無殊也二波道理同是一濕故云理通通猶同也同即無殊舉體是用者水濕乃為二波之體此濕體中本具清濁二波之用故云舉體是用向若不釋云濁成本有并全體是清則立中但云清水濁水波濕無殊者未見舉體是用之妙旨也由向釋故故今結之於理方顯然此一節文自古云云今作此釋恐得祖意。
△二合四初合清濁水波。
故三千因果俱名緣起。
由此十門點示觀道故以三千而為指南染緣起者即九界也若但九界豈是圓乘三千趣九同為染緣即見法界之全體也淨緣起者即佛界也若但佛界亦非圓乘三千趣佛同為淨緣即見法界之全體也既皆法界全體則染淨不二昭然可知今此三千趣於染淨染淨屬事即此三千同名為事故妙記云界界三千事緣起也然此三千豈定事耶何獨非事亦乃非理亦非非事理不容擬議若曰念盡情亡還是不會此道念盡情亡猶不許念情全在安可論云因果者一者三千即因果法故云三千因果二者三千是能趣因果是所趣所趣因果有對有各各論迷之九界有因有果悟之佛界有因有果對論九界皆因佛界是果俱名者俱之一字從文似指因果為俱從意乃指三千為俱如上文云俱體俱用俱即三千言緣起者一者平等濕性為能起染淨水波為所起二者二水之本為能起二波立法為所起如上兩重能起所起皆所起也迷解之緣并於他境機感之緣為能起也若以三千會於能所理具三千為能起變造三千為所起濕性唯喻理具三千二波唯喻變造三千二水通喻兩種三千水對二波則屬能起理具三千水對濕性則屬所起事造三千問法性為本斯則可爾無明云何亦得為本答功歸論本唯在一性就法論本通指無明問無明之水可對濕性而為變造法性之水云何亦得屬變造耶答談法性說無明皆由緣起平等理體名字不存今對緣立名名從事得所以屬事問此之法性又與一性如何辯別答體同名異良由法性名從對得以對無明名法性故體自性彰而此法性即是平等一性之體但今文中正談於用且以水濕俱為能起波為所起即界界三千事緣起也。
△二合濕性無殊二初直合。
迷悟緣起。
水波也。
不離剎那。
水濕也剎那即心心乃惟一是故迷悟當處無殊如清濁波濕性不異。
△二轉釋。
剎那性常緣起理一。
上句點剎那之妄即是真常下句釋迷悟緣起不離剎那剎那既乃性常迷悟所以理一。
△三合濁成有本。
一理之內而分淨穢。
上云清濁雖即由緣而濁成本有點其緣生即是本具故今合云一理之內理即能具合上本有之能有而分淨穢合上清濁由緣并濁成本有即此淨穢之清濁為本理之所有所以故在一理之內。
別則六穢四淨通則十通淨穢。
六穢四淨約克從法體十通淨穢約隨具詮辯淨穢之義不出此二故今文中約四六以論別約九一以論通言九一論通者以四六之淨穢在九界無明迷染心中故十皆穢在佛界法性悟淨心中故十皆淨故云十通淨穢。
△四合濁體是清。
故知剎那染體悉淨。
染合濁也淨合清也體合前文全體是清也前喻指濕為體今合指理為體剎那即本有也上云本有即濕性之能有也今從法說此之能有即剎那之理體也染淨既同一理故染體即淨體意顯染相即淨相也問今云染淨約何分耶答通於二義今別九一以染淨門正指佛界所起淨用以對生染論不二也又克從法體既是一理之內而分故此法體可以隨具詮辯乃見十界在迷在悟一心中具今於剎那心體人界染用所具十界即與佛界淨用所具十界而無差別是故得云染體悉淨問今文三千理耶事耶若事造者何云一理之內而分淨穢若理具者何云三千因果俱名緣起答今所立義只一三千中有具有造理性為能具事造為所具舉能具之理三千趣理故曰理具三千舉所具之造三千趣事故曰事造三千今文舉所具之造而云三千因果俱名緣起舉能具之理故曰一理之內而分淨穢雖通二種只一三千問十通淨穢舊釋何如答他釋十通淨穢還是六穢四淨何者且地獄具十如何地獄通淨通穢必須指云具六為穢具四為淨若爾還是六穢四淨況今文意在十界皆淨十界皆穢恐作今釋方順文旨問指要以清濁二水喻迷中染心果後淨心以波喻三千俱用濕喻三千俱體全體為用乃全濕為波其義何如今曰以法對喻義有未善於法必以無明為本起於染用法性為本起於淨用應以二水乃為無明法性二本是三千俱體二波乃為染淨立法是三千俱用乃見波從水起全體為用如何直指濕性為體若爾但見波從濕起離於水耶若云濕必該水應通以水濕喻三千俱體如何但指濕為俱體然此對當義未善者蓋由不合立二染淨一者法門二者情理若法門淨穢則無增減故說為三千若情理染淨則情染須破以縛著故非是三千由此既失染淨法體故諸義未善源從此出後來學者又復隨文而生於解皆謂縛著情染之用不是三千而據文云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今曰法門三千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