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十不二門文心解
宋 仁岳述
十不二門文心解
沙門 仁岳 述
玄義申經記釋玄義文已三矣詎假染筆以四其說良由妙法難解圓宗牢通在乎上智文若過矣至於中人猶若不及歷觀荊谿著撰尤得意於十門辭實體要覽之使人見佛慧之淵乎且釋者數家莫能一貫義學之士未免持疑故因講次輙復箋解矢石之論者得以辨之帝虎之訛者亦以正之豈曰無考蓋率由先訓也章安云玄意述於文心文心莫過迹本十門既接迹本今解遂以文心命題分節科目具在別紙。
然此迹門談其因果及以自他。
迹者望本為名皆從喻立也如人從本處則有行來之迹故因其迹以通其本塵點劫前成佛之事猶本處也華嚴已降設教之相猶行迹也法華既開近顯遠如來已因迹通本今智者談迹中諸法以成十妙十妙不出因果自他因謂境智行位果謂三法自即能化他即所化感應具能所神通說法是能化眷屬利益是所化也他釋前五妙為自後五妙為他此不應爾以自他不二門正從感應等立雖玄義約前五為自因果後五為他能所建言有異未必例同。
使一代教門融通入妙。
理境乃至利益既是教下所詮之法故開法妙則使教融教何所融融其情耳。
故凡諸義釋皆約四教及以五味意在開教悉入醍醐。
約教簡於其法體則三麤一妙約味辯於其化意則四麤一妙此相待判也若判餘經但用四教於義即足若釋法華不辯五味其旨永失言開教入醍醐者即開前四味三教入醍醐純圓之教此絕待判也。
觀心乃是教行樞機。
觀者圓修三觀心者通指四陰文句記云創心修觀莫不皆以第六王數為發觀之始縱使觀境圓融不二其如麤惑尚未先落乃至未淨六根已來未離王數應知理性如火四陰如燧三觀如鑽火非燧而無寄燧非鑽而不燃故理無所存徧在於事即事顯理者其唯觀心乎樞機者易曰言行君子之樞機樞謂戶樞機謂弩牙戶樞之轉弩牙之發皆為要也譬教之所歸行之所由要在觀心下文云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迹非遙教之要也又云眾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行之要也。
仍且略點寄在諸說或存或沒非部正意。
寄猶附也諸說之後有附法一相及附事相義明觀心者皆略點示耳存沒者且如境妙七科四諦十二因緣則存二諦三諦等則沒以玄義正釋經題廣談化意非約行之宗故。
故縱有施設託事附法。
止觀義例云夫觀心者義唯三種一者從行唯於萬境觀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等如觀陰等即其意也二約法相如約四諦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為圓觀三託事相如王舍耆山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情如方等普賢其例可識今十妙中託事即感應神通等附法即義例所指然此二觀皆備學者即聞而修故玄義云觀心十妙即得行用不如貧人數果頭實又記云隨聞一句接事成理不待觀境方名修觀近人謂事法二觀不通修者無乃相反乎雖義例中有破邪師依十二部經觀心之文但由此師偏指一句兩句以為頓頓十境十乘以為漸頓是故破之若於託附之文以廣決略何往不通故文句記釋王舍耆山觀後云應於此中辨方便正修簡境及心等苟不通修何須簡辨。
或辯十觀列名而已。
位妙中五品十信皆有十觀斯乃泛論約行之相正由辯位故但列名也。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詮詮中咸妙。
能詮之文該乎一化詮中咸妙功在法華。
為辨詮內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無不盡。
始因末果自他如前是故不談十妙攝法不周不論一化示妙不徧言其廣則河沙無以喻其法語其要則指掌可以觀其妙斯是三昧發旋總持不同文字之師尋經安布。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綱。
群經如網十妙如綱故攬為所觀故先勸此解。
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
十妙之法唯極果之所究盡若不用為觀體於己徒施觀體者何即下文一念三千等是。
若解迹妙本妙非遙應知但是離合異耳因果義一自他何殊。
玄義云迹中因開而果合合習果報果為三法妙本中因合而果開因合者束境智行位為一本因妙也果開者開習果出報果離三法妙為國土涅槃壽命三妙也感應等五妙名同迹門。
故下文云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語出叡公九徹肇亦承之彼第六本迹無生徹云多寶為本釋迦為迹本既不滅迹豈有生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今家但借其語不用其事故下本門云非今所明久遠之本無以垂於已說之迹非已說之迹豈顯今本本迹雖殊等。
況體宗用祇是自他因果法故況復教相祇是分別前之四章使前四章與諸文永異。
玄義云釋名通論自行化他體非自非他宗是自行用是化他教相分別自他又云釋名通論因果顯體非因非果宗自因果用教他因果教相分別上法耳問體既雙非今那況指答若尅論實相則名教宗用並非其類也若通論所依則自他因果皆由此立也故大乘因果皆是實相三千理滿自乃益他當知其體即諸法之本也又迹門境妙即體之異名玄義復以自因收之今意亦爾。
若曉斯旨則教有歸。
若曉十妙貫徹五章教法雖多但以自心妙境觀之其歸一揆。
一期縱橫。
能仁出世為一期五味相生故縱四教各被故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