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三观义-隋-智顗-第1页

續藏經 三觀義
 隋 智顗撰
新刻三觀義序
四教義從觀出教。依教開解。三觀義融教入觀。依解立行。目足相扶。殆罔俱治之。二書蓋闕一不可也。昔者智者大師為大機感。親注淨名。此其玄談也。而三觀義在支那亡逸已久矣。吾邦幸而雙璧並傳。不寶護而可乎。但三觀義雖有舊刊。較之四教義鹵莽頗多。守篤純和尚深憂之。精加考訂。且著科文及籤錄。以闡幽蘊。本山學黌有魁首貫充者。曾為諸生講授此書。其正譌訂誤分文折義。一取準繩於純和尚也。因乃發心將以其校本授剞劂。氏會復獲檀助梓事。不日而成。豈非其護法之誠能致冥祐耶。頃謁余告其喜。且索題一辭。因為誌其顛末亦以示隨喜之衷云。
  時天明戊申秋九月東叡山凌雲院僧正智願海藏撰
維摩詰經三觀玄義卷上
隋天台山修禪寺沙門 智顗 撰
  夫三寸之管氣序不衰。一尺之表朝陽可測。是知得其道者。豈遠乎哉。三觀詣理之妙門。今明此義。故借為喻也。作佛遐蹤。神功浩曠。求茲非遠。寄以一心。體之有源。總乎三智。若其假方便以致殊。會歸一道寂然而雙照。況復發軫入不二之門。圓觀成十法之乘。兼用七義。義無不攝。非止淨名名顯。一部宗致。文意炳然。今明三觀義。即為二意。一先分別境智。二正解釋。一先分別境智者。所觀之境。即十二因緣所生之法為境。大聖說此正因緣生法。為破外人說邪因緣生無因緣生之邪僻也。正因緣生一切法者。無明因緣則生六道凡夫之法。若解因緣則生四種聖人之法。故涅槃經云。因滅無明即熾然菩提。所言十二因緣者。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也。言因緣者。有展轉感果故名為因。互相由有謂之為緣。此約三世明十二支。初二過去。次八現在。後二未來。明此因緣有三種事。一煩惱。二業。三苦。此三事互為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為展轉。互為因緣。因緣相續生二十五有。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三界生死皆息。三乘行人入涅槃之要道也。問曰。佛開三乘因緣。是中乘觀。何得三乘通觀也。答曰。經論赴緣不同。或如所問。如智度論云。十二因緣獨菩薩法。中論云。為鈍根聲聞說因緣生滅相。為利根菩薩說因緣不生滅相。如涅槃說。十二因緣有四種觀。下智聲聞。中智緣覺。上智菩薩。上上智佛。即是約十二因緣明四種境也。今一家明義。四諦既為四種。十二因緣亦為四種。一者生滅十二因緣。二者無生滅十二因緣。三者無量十二因緣。四者無作十二因緣。生滅無生滅即為初觀之境。無量十二因緣為第二觀境。無作十二因緣為第三觀境。今取中觀論偈四句判此義也。因緣所生即空之理是第一觀境。因緣即假之理是第二觀境。因緣即中之理是第三觀境。問曰。為當境自是境。為當由智故說境。答曰。若言境自境。即是自性境。若言由智故說境。即是他性境。若言境智合說境。即是共生境。義有二過。謂自他性。若言離智境故說境。即是無因緣而說境。從因緣說境尚不可得。何況無因緣而說境也。四句說智。其過亦然。今中觀論所明諸法不自生。豈得說言由境故境。亦不從他生。豈得言由智故說境。亦不共生。豈得境智合故境。亦不無因生。豈得離境智故境。四句明智亦復如是。今四句撿境。性不可得。而說為境者。即是假境。假境是不思議境也。智亦如是。有無因果。善惡是非。一切諸法。類如此撿。若用此意研覈眾家解釋經論。難免性義也。問曰。若境自境。可是自性境。今待智故說境。何得是他性境也。答曰。境既稱自。智豈非他。不待智他。那論境自。若待境自。智即是他。境自是自性。他即他性。自性之境不名假境。他性之境豈成假境。若非假境。即非不思議境也。智亦如是。今明不思議境者。即是此經所明之境。不思議智者。即是此經所明之觀智。故金光明經散脂鬼神品云。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即其義也。
  第二正釋。三觀義乃是入佛法之要門。多所關涉。今略明大意。開為七重釋三觀名。第一辨三觀相。第二對智眼。第三會乘義。第四明攝法。第五釋成淨名義。第六釋此經文。第七用三觀釋此經一部義。
  第一釋三觀名者。三觀之名出瓔珞經。一者從假入空觀。二者從空入假觀。三者中道第一義觀。所言從假入空觀者。無而虗設。目之為假。觀假知無。名之入空。若觀諸法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即入真諦也。而說為二諦觀者。或就情智二諦。或約隨智二諦觀耳。次釋從空入假觀者。若不住空。還入幻化。假名世諦。分別無滯也。而言平等者。若破一用一。不名平等。前觀知假非假。破假入空。次觀知空非空。破空入假。空假互破互用。名為平等也。次釋中道觀者。中以不二為義。道以能通為目。照一實諦。虗通無滯。是中道觀也。故云是二觀為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三通名觀者。觀以觀穿為義。亦是觀達為能。觀穿者。即是觀穿見思恒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是以涅槃經云。即以利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