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1-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三千有门颂略解-明-真觉-第6页

若論法性因緣。則第一義。亦因緣也。故此妙門。以有召之。即生死之有。是實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無可論。此即止觀有門之大旨。而前書妙假之意也。有未領者。亦當以妙假之義開曉之耳。智者解大經之語云。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即有門也。有門即是妙假。妙假即是有門。其或未領。則於此有門不能無惑。然而前病後藥。無兩有也。病去惑亡。則有門豁矣。一指二指三指。不待更說。然則有之一門。純妙無粗。具足萬善。豈非三千之性乎。所云此之三千。性是中理。不當有無。有無自爾。茲乃古師詮具之微言也。自非深領其旨。未易解此。夫三千也者。世間之數也。若三千性。則離世間矣。離而復即。即而復離。不一不異。非有非無。三千而一。一而三千。此不可思議數。即是不可思議境。若觀若智。俱不思議。此數即是止觀。故三千性即中理。此境即是此數。故中理即三千性。若但三千。則是一切一切法耳。一切法但有名字。何能具乎。若一切法性。則本具矣。故三千即是一切法。一切法性即是三千性也。此性不當有無。有無自爾。夫不當有無者。泯妙外之一執也。有無自爾者。開離執之一妙也。於有為妙有。於無為真無。真無則空而不空。妙有則有而不有。有無自爾。非有無也。在假則假具。在空別空具。在中則中具。無不在。無不具也。然則妙假之有。豈情有乎。假不待空。泯絕無對。說有說無。皆不待絕。今乃設有待之言。讚歎妙假之說。豈免為巧度之所訶乎。且一念心起。則有三千世間之相。國土一千。則山河大地是也。五陰世間一千。則染淨一切色心是也。眾生世間一千。則六凡四聖假名是也。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時起。一念心滅。三千性相一時滅。念外無一毫法可得。法外無一毫念可得。此乃本住不遷。不遷者。中理圓明之體。此體如理為念。其壽無量。非得命根。亦無連持。本無名字。而不失諸名。名其國曰極樂國。名其身曰阿彌陀。身土交參。融乎一妙。故能使說法之音。不離彼土。而廣長舌相。具足周徧。其具如是。是體具乎。是性具乎。是佛具乎。是眾生具乎。若有能知具彼之樂者。其有不願往生者乎。向實際之中。要在不往而往。於方便之內。何妨去已還來。機熟緣深。定須成辦。此瓘之有得於祖意者也。瓘屏迹丹丘。老病待盡。千里相望。淨願不隔。更祈慈蔭。以師法見攝而終教之。未由會面以究盡此旨。風臨但極瞻嚮之切。瓘頓首再拜上啟。
  鑰舊讀了翁集。見有門頌一篇。莫知其旨。有二沙門來扣門。袖出有門頌真績及與明智講主論此頌二帖。讀之恍然。因問天台教觀之說。始知智者大師所說四門。一曰有門。一曰空門。一曰亦空亦有門。一曰非空非有門。其實一可貫四。四實歸一。公之為有門頌。蓋謂此也。近世士大夫。用力不及前輩。秪如學佛。僅能涉獵楞嚴圓覺淨名等經及傳燈語錄。以資談辨。若唐之梁補闕諸公。本朝楊文公楊無為張無盡及了翁輩。皆留心教觀。深入其趣。讀此頌及書。可以知其所造之實。惟公忠言大節。照映千載。身罹百謫視生死如旦晝。平時學問自得之效。固自應爾。方在丹丘時。逆境尤多。而心地泰然。深入不二法門。公之學佛得力。豈易測哉。二沙門欲刊石以傳之人。謹書諸後。以歸之妙珣了怡二沙門之名云。
慶元二年中秋四明樓鑰題
士大夫當患難則學佛。得志則有用夏變夷之說。蓋於佛無所得也。了翁有門頌。其於佛有所得歟。攻媿其知之者歟。
  景定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天台法照為四明學子可登題於月桂峯下
又附馮太史請解有門頌書
武林一別。聞問杳然。不審比日道體何似。震旦國中天台種子。惟師一人。不可不自愛。倘藥餌之暇。望一思有門頌註惠教為感。即日秋序。涼風動幃。浮生過客閃眼無常。我輩幸受法熏。倘一蹉過。與庸人何異。願師珍重。作我輩津梁。尊恙良已。更祈振錫以慰渴想。風便馳此不多。
  七月一日弟子夢禎和南
又附有門頌略解序
宋時天台之教盛行。無論僧徒。即號為士大夫者。類能言之。今觀陳瑩中先生所撰有門頌。抑何言約義辦也。今相去僅四五百年。而海內緇流。無能舉天台一字一義者。況士大夫乎。妙峰覺法師奮然為鳴陽孤鳳。幾二十年。講者或竊笑。斥為異物。而法師益精其說。不為動。今則稍習矣。海內賢士大夫。或有起而助法師者矣。惜余非其人也。因請法師出有門頌略解行於世。以聳動今之士大夫。台教中興。在此一舉。余日望之。
  萬曆甲申長至日翰林院編修教觀弟子馮夢禎謹撰
刻三千有門頌解後序
北齊大師。得龍樹中論之道。一傳于南岳。再傳于智者。而後教觀始著。權實理明。解行俱妙真可謂傳佛心印。冠罩羣宗者矣。唐有荊谿。宋有四明。咸稱中興教主。故使居士宰官。同服甘露。梁肅陳瓘。皆其人也。元明以來。此道不振。或有教無觀。如貧數寶。或有觀無教。以凡濫聖。神廟初年。妙峰老人起而唱之。一齊眾楚。傳不勝咻。開之馮居士乃力請解有門頌以為士君子風。妙師辭達理瑩。遂使緇素翕然向化。于今又六十年。古板不可復覩。予念重闢草萊。實賴妙師開之二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