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54-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西归直指-清-周梦颜-第9页

勝友。相與周旋。曾有冤憎會之苦乎。此方人類。皆為衣食奔波。妻子驅遣。困苦萬狀。彼則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宮殿園林。無非七寶。各各受用自然。曾有所求闕絕之苦乎。不特此也。此方則醜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國則光明赫奕。相好莊嚴。此方則頭出頭沒。輪轉生死。彼國則一證無生。永不退轉。此方則丘陵坑坎。荊棘成林。彼國則寶樹參天。黃金為地。又此方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國則二大菩薩。親為勝友。彼此較觀。境緣迥勝。境勝者。可以攝取淨之心。緣勝者。可以助修行之力也。
  問。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柰何。
  答。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也。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此極樂蓮邦。蓋惟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也。
  問。此間飲食衣服。宮室器皿。必待營為。方能受用。云何極樂世界。一應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來。
  答。享福之事。皆從修福而來。北俱盧洲。其飲食衣服。皆能受用現成。何況阿彌陀佛萬福莊嚴之寶剎乎。大阿彌陀經云。此講堂宮宇。初無作者。亦無所從來。以彼佛願大德重。自然化生。又云。他方佛剎。悉皆為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為善者多。為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營。若此世界。為惡極多。為善極少。故不自修治。物無自有。
  問。念佛往生者。臨終之時。皆見佛與菩薩。親來接引。經云。誦持往生呪三十萬徧。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是人。假令十方世界。皆誦真言。皆求佛與菩薩接引。阿彌陀佛。安能皆住其頂。往而迎之乎。
  答。天上日月之光。猶能普照世界。不患光之不足。何況佛之誓願神通乎。
  問。法華會上。普賢菩薩。現坐道場。眾菩薩盡其神力。不能得見。今往生者皆博地凡夫。如何即能見佛。就其所見之佛。果與菩薩所見之佛。無以異乎。
  答。佛相總如是。所見各不同。初生西方者。所見不過佛之麤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之類。若華嚴經所云如來有十華嚴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恐非大菩薩不能見也。譬之諸天所食須陀之味。一器之中。色味各別。又如有病人與無病人。共嘗一物。甘苦迥殊。所以世尊以足指按地。大千世界。皆成金色。獨有螺髻梵王得見。餘皆不知。淨土聖境。亦復如是。
  問。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華一朵。若能精進。其華漸大。倘或退惰。其華萎落。信乎。
  答。此易明也。譬之大明鏡中。凡有物來。必現其影。且如舍衛城中樹提伽樓閣。不過白銀瑠璃所成。然其牆壁中。猶能現出一城中事。何況阿彌陀佛清淨莊嚴之寶剎乎。此間念佛。彼土生蓮。固無疑也。
  問。帶業往生。且得不退。則人於生前。世緣未了。何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乎。
  答。此邪說也。存此一念。自誤多矣。發此一言。誤人多矣。惡人臨終。念佛往生者。必其宿有善根。又遇得善知識。所以臨終有此僥倖。此乃千萬人中之一。豈各人臨終。皆有此僥倖哉。羣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二者。業累纏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風失語。四者。狂亂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豺狼。七者。惡友壞其信根。八者。飽食過度。昏迷猝死。九者。陣亡。十者。高巖失足。有一於此。便難念佛。縱使好病而死。當四大分離之候。亦未免風刀解體。恐怖慞惶。豈暇安心念佛。又或業緣未畢。世念未休。家私未明。後事未辦。而且求醫問卜。擾亂其心。子哭妻啼。驚皇其耳。方寸之內。一無主張。當此之時。求其從容念佛。望其一心不亂。萬無此理。所以古人云。若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平時勸人念佛。皆說我忙。獨至無常一到。極忙也休。人生在世。能有幾時。乘此未老未病。便當屏棄俗緣。幹辦要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佛號。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矣。危哉。
  問。待老修行。固無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網中。有事不能撥棄。奈何。
  答。人在世間。必有一死。修與不修。總不得免。與其墮落。孰若超升。苟其痛念無常。何患用心不切。無論處靜處忙。順境逆境。總與念佛求生。兩不相礙。縱使世緣極重。亦當忙裏偷閒。定為日課。或萬或千。不可間斷。其冗忙之極者。晨朝十念。定不可闕。
  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內一心。此後不能一心。未知亦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後心即稍散。定不至於大散。如顏子三月不違仁。三月以內。固是仁人。豈三月以後。遂為惡人耶。苟能常自檢點。屢發弘願。無不生者。
  問。念佛者念念相續。功方能密。但暑月之內。裸體時多。安得竟日衣冠。未知飲食坐臥。裸形盥[口*敕]時。皆可念佛否。
  答。默念無妨。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問。一心稱名時。又發求生淨土之心。似乎雜以兩念。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