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3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念佛警策-清-彭际清-第18页

身。終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徧十方世界。我於佛前親蒙授記。後至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或為比邱。或為居士。或為國王。或為臣宰。或為女人。或為屠匃。或隱或顯。或順或逆。皆隨順說法。導諸羣品。今則又為汝等發明邪正。闡揚淨土。汝等當一意一心。堅修此門。必不相誤。若心志一堅。又不待隔世而生。現前亦得見佛。有偈四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乾淨耶。我有一法。汝但發箇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却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塵勞而淨土矣。
  有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
  定茂欲捨持呪而念佛。請問。示曰。汝欲捨持呪而念佛。一志專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為持齋好善之人。不得名為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馳千里。必擇良馬。故念佛人先須具大手段。割絕牽纏打開塵網。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為念佛人也。汝應善解此義。
  諸弟子當知十方諸佛是眾生心。十方眾生是諸佛心。是故憶佛念佛。則十方諸佛現汝心內。然亦非諸佛之入於爾心。亦非汝心出於諸佛。皆是覺妙本明不可思議。
  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髮。若汝等能綿密加功。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又工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為半塗而廢。必至弃其前功。毫無所益。此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切莫作容易想。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它致。今爾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猶復間真。皆是用心不得力處。
  顧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虗妄。流轉生死。汝今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異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淨業功成。直趨上品。汝今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惻。稱於阿彌陀佛。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久久不失。則入正憶念三昧。更欲上進。當廣參知識。博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諦。
  示無朽曰。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牀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物件。庭中亦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挂。萬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蓋汝生時撇得乾淨。拋得乾淨。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大限到來。灑灑落落。不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態。豈不是大丈夫舉動。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別無沾滯。正為此一大關目也。至于修淨土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虗弃一時。汝今晨起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以此文言簡而意備也。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於回向時禮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時。此為每日常課。餘工不必計數。或嘿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須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若餘年未盡。猶得以其所證為四眾向導。報佛深恩。汝若于我所說一一遵依。方不負覺明菩薩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此非小小因緣。汝莫自生輕慢。慎之慎之。
  又示曰。彌陀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不要增。不要減。只依著我行去。但經要勻勻淨淨。不緩不急。不疾不徐。佛要聲聲心心。不澀不掉。不浮不沈念去。至於回向。不是但誦舊文一過。須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提願。至誠懇切。普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而我心無所著。如虗空等。是名回向。又靜坐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無能無所。如是諦觀。更無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見。如是坐一時。便起經行。又更持誦。有箇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氣趕去。謂可完却一日課誦。便有苟且了局之見。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學道人不遵知識明誨。決定勞而無益。未久必敗。慎之慎之。
  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呪。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鬼見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