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本廣造伽藍等戒。豈不見道。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鑊湯下增柴炭。劒樹上助刀鎗。袈裟下失却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曾許儞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思之思之。
  優曇大師曰。凡修念佛之人。欲生淨土。每念世間一切無常。成必有壞。生必有死。若不親聞佛法。則捨身受身。輪轉三界。四生六道。無解脫期。我今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業。唯佛為念。捨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永脫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纔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蕩身心。莫生疑慮。直須西向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化佛。現在其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不絕。於諸世間。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若或心念起來。但要急稱佛號。於急急中除滅罪障。只此一念。決定往生淨土。命若未盡。自得安寧。慎勿妄起留戀世間之心。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辦往生。何須疑慮。若解此理。如脫敝服。以著上衣。一捨凡身。便登佛地。豈不偉哉。
  大佑指歸集曰。華嚴賢首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歿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前四句言菩薩放無量光。其間一種名為見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終之人。見佛往生。後四句言此菩薩因申勸臨終人念佛。又令瞻敬佛像。故得此光明也。大智度論云。臨終少時。能勝終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義和法師無盡燈。載西域祗垣精舍西北角。日光沒處置無常院。造一立像。面向西方。執五綵旛。安病人在像之後。手執旛脚。作隨佛往生之想。瞻病者燒香散華鳴磬。助稱佛名。資助病者。若有垢穢。隨即除之。決取往生。若游心法界。去來無礙者。不拘此法。
  蓮池大師曰。古人有言。病者眾生之良藥。則人於病中當生大歡喜。一切不如意處。莫起煩惱。又言生死有命。則人於病中當生大解脫。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過去如幻。現在如幻。未來如幻。盡情放下。單持正念而已。病中千萬忍耐。莫懷速愈之躁心。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
  又曰。將家事處置了却。放下萬緣。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業障消滅。業障既消。自然夜臥安寧。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發願。捨此惡世。生彼樂邦。
  又與朱西宗曰。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便可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明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為要緊語。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貪生怕死。而誤大事。
  又與王大琸曰。貴恙宜將身外事。併此身四肢百骸。盡情放下。使空無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權且歇下。待後處之。妄想熾不能制。當念佛數聲壓伏之。世間榮華富貴。不過片時間事。厄難苦惱。亦不過片時間事。倐忽便無。且萬般皆屬前緣。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盡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囑至囑。
  又曰。一人問。有人一生精勸念佛。臨終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積惡。臨終發心念佛。遂得往生。則善者何為反受虧。而惡者何為反得利也。噫。積惡而臨終正念者。千萬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臨終痛苦逼迫。昏迷瞀亂。何由而能發起正念乎。善人臨終退悔。亦千萬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謂精勤者。精則心無雜亂。勤則心無間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則為惡者。急宜修省。毋妄想臨終有此僥倖。真心求淨土者。但益自精勤。勿憂臨終之退悔也。
  又阿彌陀經疏鈔曰。臨終顛倒者。由其平日隨順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亂。如前所謂將捨煖觸。一生所作。俱時現前。心神惶怖。動止揮霍。應入地獄者。刀山劒樹。視作園林。應墮畜生者。馬腹驢胎。認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愛父母。乃至小聖初心。猶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謂顛倒也。乘此顛倒。三界七趣。隨業受生。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言一切國土。唯想所持。淨想成就。必得往生。固無疑也。又智者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動念即往生淨土時。所云在定者。令心不顛倒是。所云動念者。後願生彼國是。
  廣貴蓮華世界詩。聖境現前一門小序曰。諸佛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現百川。然假使川中水濁。日雖在天。亦無由見。故必以觀門念佛。方能澄清濁水。心眼開發。廣見依報無常。經有云。人將命終。身心痛苦。應令病人觀佛相好。心心相續。使發菩提之心。復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