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無明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空實無華。病者妄執故。由此妄有輪迴生死。故名無明。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脩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自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宗鏡錄曰。一瞖在目。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恒沙生滅。瞖除華盡。妄滅證真。
楞嚴經曰。佛言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宗鏡錄曰。欲塞煩惱之窟穴。截生死之根株。但能內觀一念無生。則空華三界。如風卷烟。幻影六塵。如湯沃雪。廓然無際。唯一真心矣。
考證
常住真心
成佛心要曰。頓教一心者。謂絕待一心。本來清淨。華嚴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蓋令諸眾生反妄歸真。了達色身。山河大地。世間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即絕待真心也。
又曰。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襍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宗鏡錄曰。一。心生滅門二。心真如門。生滅門者。只如三界循環。斯皆妄識。四生盤泊。並是惑心。榮辱迅譬石光。古今駛過拍鞠。此則生滅門也。真如門者。只如摩羅淨識。湛若太虗。佛性明珠。皎同朗月。隱顯雖異。膚內更明。染淨緣分。法身澄止。此則真如門也。
攷證 楞伽經論識有二。一曰藏識。又謂之真識。屬於諸佛。即後第九阿摩羅識是也。一曰事識。又謂之六識。又謂之波浪識。屬於眾生。即後六識。第七末那識。所謂根塵識心者此也○宗鏡錄曰。識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此八種識。具三能變。一異熟能變。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思量能變。即第七識恒審思量故。三了別能變。即前六識了境麤相故○又曰。第八識。廣容周徧。為萬法根原。故稱第一微細體性。此體不可說。微妙最難知。周徧法界而無住心。任持一切而不現相。又云。此阿賴耶識。即是真心。不守真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此約有和合義邊說。若不和合義者。即變常不變。故號真如又云。第八識。以任運之緣。合恒常之道。不為垢法之所染。寧為淨法之所治。非生死之所羈。豈涅槃之能寂。是以稱為識主。故號心王。爾後因一念無明。起七識波浪。又云。異熟。因有漏善不善業為異熟。異。謂是別異。屬因。熟。謂成熟。屬果。異因居過去。熟果即現在○末那識是染法。障礙聖道。隱蔽真心○六識者。法數曰。眼識玄黃不真。耳識苦樂異音。鼻識觀氣旋光。舌識掉說邪正。身識隨機現儀。意識緣慮旋空。謂之六識○又藏論九識品云。第九阿摩羅識。釋阿摩羅有二種。一者所緣即是真如。二者本覺即真如智。此二並以真如為體。染淨無染○總論云。前六分別事識。是名取境心。第七現識。是名無明熏妄心。第八藏識。是名心清淨。第九真識。是名體性不改。要之第七識是妄。第九識是真。第八識。可真可妄。然而真妄俱隱而未形。故曰心清淨。修心者能力持之。即第九識矣。
法寶壇經曰。我此法門。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故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考證
無念為宗
成佛心要曰。若念起時。常起覺心。故七祖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脩行妙門。惟在於此。又云。擬心即差動念便乖。但棲心無寄。理自玄會。又古德云。實相言思斷。真如絕見聞。此是安心處。異學徒云云。此但任其本性自然。更不起新生慧解。故賢首云。若起心作凡行聖行。非是真行。不作一切行。行心無寄。是名大行。
又曰。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虗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承吾旨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師弟子玄策。問禪者智隍曰。汝在此作甚麼。隍云入定。策云。定有出入。即非大定。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