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淨土證心集
 清 卍蓮述


  夫所謂土者。心而已矣。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淨名所謂心淨則土淨也。倘以肉團為心。緣影為心。既未證心之所以為心。又安識土之所以為土。則夫應觀法界。一切惟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者。果何所謂也。而迷心作境者。昧然罔覺。一心之趨向。遂成兩土之分歧。有穢淨。斯有苦樂。有苦樂。斯有生佛。一切之國土。想網之所成也。濁惡眾生。既不能信。復何能證。誰則背塵向覺。起厭生欣。當今之世。而欲求一超生死之捷徑。脫輪迴之方便。舍此淨土一門。其何從而有之。台宗卍蓮法師。深究宗門。廣稽教部。不以宗教為究竟。而以淨土為指歸。其亦悟徹根源。契理亦復契機。故發為詩歌。作為銘詞。無不闡揚淨土。大放厥辭。二十九章之雜綴。所以辯明淨土也。四十八首之題像。所以宏讚淨土也。唯心之頌百八。所以徧窮淨土。也要約之律二十。所以勸修淨土也。而且欣厭有銘。警策有偈。無非反復叮嚀。欲人之同歸於淨土也。夫菩薩之用心。利他更切於自利。恐淨土之不知所修也。爰輯儀式以示之。恐淨土之有外乎禪也。復擬牛頌以通之。法師之於淨土。固已深信。而證之於其心矣。余與法師交契有年。深知巔末。十八猶負薪。二十始薙染。未當學問。而能言之亹亹者。不亦難乎其難哉。因弁數語於簡端。以明法師之專心淨土。絕不以宗教接人。正是善宗者不言宗。善教者不言教也。後之學者。當知無宗之非教。無教之非宗。無宗教之非淨土也。幸勿岐而二之。是為序。
  大清光緒乙亥歲孟春月樂成吳鄭衡書於三一閣之香染室

自序

  夫大道自如。萬行之本。本元若二。吾教何歸。倘萬行同一真。奚自得分迷悟。由一真具萬行。故此有判升沉。人心自異。道本常然。一念未生。千途安有。故諸聖達此道。則生死虗寂。眾生昧此道。則輪迴宛然。以致大覺尊慈。不能自已。示生垂迹。為實施權。四辯宣揚。鑒機宜而與法。一音圓演。指空有以利生。佛應雖殊。理終無別。觀此萬敷之玅用。總為一性之相關。詳夫理事雙融。旨明毫端之上。善惡兩念。果招萬難之中。塞滿太虗盡無餘。填作法界無不徧。若達一心體用相即。便知萬法大小無生。其實返本歸源。隨緣不變也。是以無量法門之多。任他竪窮橫徧。一乘覺場之大。祇須意會神通。古所謂。心包太虗。量周沙界者。明矣。夫凡聖一體。感應靡差。不礙卷舒。不爭遠近。不隔事理。不妨去來。故知從東至西。十萬億土。無論上中下根。皆可往生見佛。祇緣兩土苦樂有異。淨穢不同。所以彼此欣厭。不可不肫切也。佛祖誠言。六方同讚。吾人果信願持名。未有不親證親到者。論位雖有高低。到彼俱無生死。可謂釋迦一代時教。彌陀六字洪名。旨無不該。機無不被者矣。然一生上聖。尚迷隔羅之光。五濁下凡。焉窮徹底之本。但不忍遺教。乃以露鄙懷。略展數言。聊申淺見。故迦葉菩薩云。從未登地已還。皆名邪見之人。此之謂也。非假如來之方便。曷到寶所之玄門。奈何眾生機由利鈍不同。如來法乃難易仍爾。所以非仗言說。何以決疑。非引證明。何以起信。述成佛祖之言教。同證自他之偏圓。願法界眾生。報惟心九品。三空頓證。親見十劫之彌陀。無量分身。並圓二嚴之福果。塵劫有盡。心願無窮云爾。
  時維大清光緒元年歲次乙亥孟春之月穀旦東甌釋卍蓮曉柔氏自序於約西精舍

  淨土證心集目錄

卷上
  淨土緣起  一心兩土應宜取捨  簡易不可思議  心土不二智者同往  惟心同異  心佛一致諦觀無外  念佛名為無上深妙禪  佛祖語異理同  約教釋疑  願門普攝無有棄化  求生拔欲根本  持名功不虗棄  求生要學信實  尼真超請示  七期念佛普說  女眾錯會經旨  求生不可勝數  往生公私兩利  稱名復本  作佛釋疑  一信永信  誓願決定  立行堅猛  願此法門遞相度脫  附刻真妄心境圖  金裝佛  花獻佛  燈供佛  正助總申回向佛果

卷中
  西方殿對聯  散心念佛(并敘)  盡大地是彌陀(并敘)  牧牛頌(并敘)  示學人行脚(并敘)  講法華經展席罷席二律(并敘)  仰虎溪聯句(并敘)  題舌血畫阿彌陀佛像詩(并敘)  即心即佛(漁父)并敘  四弘誓願(漁家做)并敘  四無量心(前調)并敘  八苦(前調)并敘  西方樂(漁父)并敘  十二時念佛歌(并敘)  顧命願(法駕導引)并敘  九品往生(駐雲飛)并敘

卷下
  欣厭銘(并敘)  唯心念佛頌(并敘)  專持求生(并敘)  願法界眾生同歸(并敘)  警習勉行(并敘)  痛策往生(并敘)  平時功歸臨終(并敘)  淨土要約(并敘)  淨土儀式(并敘)  戒殺放生詩(并敘)  隨見生靈三歸便決

  淨土證心集目錄(終)

  

  淨土證心集卷上

    傳天台古和 卍蓮 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