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況之況乃以通況別之況猶言生佛天性相關既其如此況彼佛乘昔本願願度眾生者乎。
  △次勸眾生玅感當立二初勸勿疑。
  故凡百眾生弗憂佛不來應。
  故凡下承上文而來猶言生佛天性相關既如此而彌陀本願攝受有情又如此故凡百念佛之人當責己念之不專功之不著弗憂佛之不應所謂但辦肯心必不相賺也。
  △次勸立宗。
  但當深信憶念發願願生西方。
  眾生本來具足有西方依正之理而不能自信者猶人之有田而不思耕耨也雖信有淨土彌陀而不能時時憶念者猶雖耕耨而不思種植也雖能憶念而不能發願決定求生者猶雖種植而不思穫刈也故勸云但當深信等。
  △三譬生佛感應任運。
  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
  磁石等者觀音疏中約十法明普一曰慈悲普生法兩緣慈體既偏被緣不廣不得稱普無緣與實相體同其理既圓慈靡不徧如磁石吸銕任運相應今引彼文之喻以明感應任運盖以磁石喻佛妙應以針喻眾生妙感故云任運吸取也。
  △四明生佛感應難易三初借譬感應合石。
  然磁能吸銕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
  然者亦承上譬喻而來雖云任運能吸又不可一槩而論而云磁但能吸鐵而不能吸銅等者此中有銅有紩有磁有玉以合喻乎妙感以吸喻乎妙應盖以磁喻乎彌陀紩喻求生之者銅喻無緣眾生玉喻十方諸佛猶云彌陀但能接引求生之人而不能度無緣眾生而求生之人但能感乎彌陀而不能感乎諸佛文互見耳。
  △次合法誓願相關。
  譬猶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而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
  初二句泛明生佛合前銅玉不相為謀之喻次二句的明彌陀眾生合前磁鐵氣分相同之喻良以彌陀廣發六八大願以度眾生眾生數數發願而求往彼故云豈非等也。
  △三結顯當具三要。
  是以求生淨土者信行願三缺一不可。
  是以者猶云所以也前勸云但當深信憶念發願憶念即行也故此中結顯亦承前誓願相關而來所以求生淨土者此三缺一不可。
  △次二門明時處不隔二初一門約處論妙二初標。
  九彼此恒一門。
  彼者指西方樂土為言此者約所居堪忍而說雖苦樂彼此相懸同具吾人一念故云恒一也。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
  不失正念有二意一者平居淨念熏脩二者臨終善友策發性具之法轉變由心念佛淨心故云正念華光妙色應念而成不涉程途已生蓮沼。
  △次依宗釋義二初約現事驗以立根本。
  論曰往生傳云張抗仕石晉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呪十萬徧願生西方一日寢疾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華上見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禮拜嬉戲良久念佛而化翁兒抗之孫也。
  張抗下引人以證成宗義課大悲下明其見土之因一日下正明臨終正念西方下正明見土之相所謂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是也蓮華池金沙地皆淨土境抗公見於堂屋西邊者以其平昔有課呪之功垂終有正念之力是以任運而見益顯唯心淨土之不我誣也。
  △次約心性釋以泯能所二初明土居心內。
  所以爾者盖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所以下出其見土所以爾者猶云如此也所以如此者良以依正同居一心且約依報言之土凡有四所謂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今云娑婆極樂者俱屬同居特淨穢之殊耳故云乃吾心中之一土也惟其同具一心以我念佛淨心熏乎業識故能隨念而見初非有彼此能所之異也。
  △次明心無遠近。
  約土而言有十萬億彼此之異約心而觀原無遠近。
  土既唯心心非遠近而云有十萬億彼此之異者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圓家行人理性圓具名字圓聞觀行圓脩以至果上圓證無非約心而論尚何遠近之足云乎。
  △三約果報示以絕去來二初釋妨。
  但眾生自受生已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
  但眾生下釋妨恐疑者謂既曰淨土唯心且此即心之土誰人不有何不令我如今即見而待臨終方能見耶故釋之曰但眾生自受生以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之故也受生通乎遠近一者無始受生二者即生受生五陰區局真性者楞嚴註云陰以覆蔽為義區局性真故名區宇真性猶如太空五陰猶如區宇不契心源者如前一真法界所明心源何等廣大眾生以區小而局限之所以莫能契合也。
  △次正明。
  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捨現陰趣生陰時淨土蓮華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
  念佛之人果報成熟者觀念已成也將捨現陰者現陰即始因父母己三妄倫交結之者但云生陰不云中陰者成論明極善極惡俱不經中陰如[矛*贊]矛離手是也淨土下正明已是彼國生陰境界唯心下泯其去來之迹。
  △三引證二初楞嚴。
  故首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未捨暖觸者即現陰之末生陰之初也善惡頓現者一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