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偏疑。但信偏空之真。不知妙有之俗。三者漸疑。但信修德之漸。不知性德之橫。今悟此門。則斷邪疑生正信。斷偏疑生圓信。斷漸疑生頓信。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今入此門。念念中圓斷三疑。圓生三信。圓證三不退也。第二請加述意竟。
  ○第三分門立論。於中又二。初分門。二立論○今初。
  將造此論。立為十門。一一真法界門。二身土緣起門。三心土相即門。四生佛不二門。五法界為念門。六境觀相吞門。七三觀法爾門。八感應任運門。九彼此恒一門。十現未互在門。
  徹祖曰。十門大旨。初明理具。二明事造。前二是總。後八為別。三四兩門。偏顯性德。五等諸門。偏顯修德。第九橫論。第十豎論。然於其間。第五一門為最要。以事理總別性修橫豎等義。舉不外此一念。以是全體法界故。是故學者。但能於此一門洞明。則前後諸門。盡在是矣。又此十科皆稱門者。門以能通為義。謂此十科。門門皆通故。下明立論。先明第一。
  ○初一真法界門。又二。初偈頌。二論文○今初。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此科明理具者。謂眾生一念心性。本具三千實相。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何謂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也。謂此心中。本具十法界。十界各具十界。共成百界。每界又具十如是。則成千如是。故曰百界千如也。又有假名一千。實法一千。依報一千。則成三千。此三千法。不離一念妄心。妄心既然。妄境亦爾。隨拈一香一華一塵一聲。皆即三千實相。是故依正融通。生佛非殊也。
  ○二論文分二。初立義。二防難。初又三。初總標。二別釋。三結成○今初。
  論曰。一真法界。即眾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無量德。受無量名。
  若約性德。隨拈一法。皆即法界。皆具無量德。受無量名。今言眾生心性者。乃觀心釋。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若約佛法釋。初機之人。則疑太高。若約眾生法。又疑太廣。故但就現前一念第六意識釋。近而復要也。眾生者。謂五陰四大和合。假曰眾生。本有者。本來非無。強名曰有也。心性者。寂而常照。強名曰心。照而常寂。強名曰性。德者。實有功能。名者。隨功立號也。總標竟。
  ○二別釋二。初徵釋具德。二徵釋受名。初又四。初分別三德。二融會三德。三會同三諦。四引經證明。初又二。初總標。二別明○今初。
  云何具無量德。舉要言之。謂性體。性量。性具。
  ○二別明又三。初明性體。二明性量。三明性具○今初。
  云何性體。謂此心性。離四句。絕百非。體性堅凝。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常住不壞。
  離四絕百。正顯體。體性下四句。明具德。四句者。謂有句。無句。亦有亦無句。非有非無句。百非。謂上四句。各具四句。四四成十六句。約三世。則成四十八句。已起四十八。未起四十八。則成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共為百句也。而言離絕者。謂此性體。本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法華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謂一落思量分別。則不出四句。若執四句。則成外道四句邪見。故般若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觸著便燒。然亦不可定離。墮絕言見。若能融會之。則般若如清涼池。四門皆堪入道。而成圓教四門。故起信論云。復次真實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離一切法差別相故。無有虗妄分別心故。應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亦有亦無相。非非有非無相。非一相。非異相。非亦一亦異相。非非一非異相。略說。以一切眾生妄分別心不能觸。故立為空。據實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無。能遮亦無故。下明具德。體性堅凝。我德也。我者。主宰義。能為主故。不被所破。故曰堅凝。顯心性乃十界萬法之主。清淨無染。淨德也。謂本性清淨。無五住之惑染。不生不滅。樂德也。謂本無分段變易二種生滅故。常住不壞。常德也。又四句。各具四德。明性體竟。
  ○二明性量。
  云何性量。謂此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世界有邊。虗空無邊。虗空有邊。心性無邊。現在有邊。過未無邊。過未有邊。心性無邊。無盡無盡。無量無量。
  三際者。過去現在未來為三世。過去亦具三。謂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亦具三。謂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未來亦具三。謂未來過去。未來現在。未來未來。加根本一世。則成十世。古德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故曰豎窮三際也。十方者。約正報則為十界。約依報則曰十方。據華嚴經。此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能持寶光牟尼香水海。此香水海。出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此世界住在其中。此世界金剛輪圍山內。所有大地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此香水海中。各有大蓮華。一一蓮華。各有世界種。於中安住。一一世界種。各有二十重華藏世界。次第布列。如此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雖多。不出一念心性之相分。故曰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