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與佛界道滅二諦之樂也。天性相關竟。
  ○二誓願相關。
  況無量壽佛。因中發四十八願。誓取極樂。攝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滿。故凡百眾生。弗憂佛不來應。但當深信憶念。數數發願。願生西方。如磁石與鍼。任運吸取。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鍼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猶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而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
  文分二節。初明誓願。二明相關。按無量壽經。過去久遠。世自在王佛世中。有一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發無上道意。棄國捐王。而作沙門。號曰法藏。詣世自在王佛所。求佛說法。時世自在王佛。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覩見。發無上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國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白佛言。唯願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故發四十八種大願。誓取極樂。攝受有情說有一願不滿。不取正覺。今道果久成。僧那者。此云宏誓也。此明誓願。然磁能下。明相關也。然諸佛度生。原無揀擇。而因中願力不同。結緣有異。故有相關不相關者。彌陀因中願勝。與此土眾生緣深。故誓願相關也。誓願相關竟。
  ○三結示淨宗。
  是故求生淨土者。信願行三。缺一不可。
  彌陀要解云。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是故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感應任運門竟。
  ○九彼此恒一門二。初偈頌。二論文○今初。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蓮生。
  普賢行願品云。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此中能不失正念者。正謂唯此願王。不相捨離也。此實在操之有素也。
  ○二論文分三。初舉事。二顯理。三引證○今初。
  論曰。往生傳云。張抗。仕石晉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呪十萬遍。願生西方。一日寢疾。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華上。見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禮拜嬉戲。良久念佛而化。翁兒。抗之孫也。
  石晉者。後晉也。高祖石敬塘。後唐明宗之壻。借遼兵而滅唐。有天下。改稱為晉也。舉事竟。
  ○二顯理二。初尅本體直示唯心。二就行人點示唯心○今初。
  所以爾者。蓋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約土而言。有十萬億彼此之異。約心而觀。原無遠近。
  所以爾者。承上文西方秪在堂屋西邊而言也。極樂者。乃吾心之淨土。心淨故所以土淨也。娑婆者。乃吾心之穢土。心穢故所以土穢也。約土而事論。而有彼此之幻相。約心而理論。彼亦唯心。此亦唯心。原無遠近也。直示唯心竟。
  ○二就行人點示唯心。
  但眾生自受生以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捨現陰。趣生陰時。淨土蓮華。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
  自受生以來者。謂從無始以來也。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者。被色受想行識。分隔真如實性也。謂六凡五陰。區局真諦性。不契性量之源。二乘五陰。區局俗諦之性。不契性具之源。菩薩五陰。區局中諦之性。不契性體之源。現陰者。現在五陰也。趣生陰者。趣淨土清淨五陰也。陰有四種。謂現陰。命終時。名死陰。死陰後生陰前。名中陰。投胎時名生陰。又名四有。大善大惡。不落中陰。今念佛人直趣生陰者。不落中陰也。捨現陰。趣生陰。故曰生則決定生。唯心境界。無有去來。故曰去則實不法也。顯理竟。
  ○三引證二。初引經證。二引古證○今初。
  故首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大佛頂經云。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饈。口中水出。乃至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溼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虗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乃至心存佛國。聖境冥現。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云云)。未捨暖觸者。即前文云。最後剎那。第八識趣生陰時也。善惡頓現者。亂心位也。純想即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