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三德念念具足。故曰圓融。不可思議。故曰清淨。此心便是妙覺之體。故曰寶覺。生佛不二。故曰念彼三身。何身不念。身土不二。故曰何土不生。若不然者。不稱妙心也。理本圓妙竟。
  ○二示行有等差。
  但隨功行淺深。品位高下耳。
  上文明即事之理。理本圓妙。此乃示即理之事。事有等差。理本圓妙。故六而常即。事有等差。故即而常六。是故須分六即之義也。若功行至觀行位。則生同居淨土。分三輩九品。通惑未斷故。見彌陀應化身。若至相似位。則生方便淨土。四住雖落。六塵本空故。見彌陀勝應身。若至分證位。則生實報淨土。亦名分證寂光淨土。見佛報身。亦見法身。雖生彼土。即生自土。雖見他身。即見自身。自他不二。故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法界為念門竟。
  ○六境觀相吞門二。初偈頌。二論文○今初。
  十六等諸境。事理兩種觀。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羅網。
  十六諸境者。十六妙觀也。初日輪懸鼓觀。乃至第六總觀。為依報觀。第七華座觀。至十三雜觀。為正報觀。十四至十六。為九品往生觀。此十六諸境。妙宗以事理二觀。釋彼經文。事觀則但觀十六事境。觀成則隨位往生。理觀則了知十六。唯是一心。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也。觀成亦隨位往生。若欲詳細。當觀妙宗。茲不具錄。如因陀羅網者。因陀羅。帝釋天之名也。具云釋迦提婆因陀羅。此云能天主。此天有網。故曰因陀羅網。
  ○二論文二。初正辯相吞。二結示淨宗。初又三。初標有本。二明由致。三示行相○今初。
  論曰。境觀相吞者。正由事事無礙也。事事所以無礙者。所謂有本者如是也。
  有本者。即下文由致。乃明其本也。今先明事事無礙觀。藕益大師釋觀想偈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等六句。以明互遍互具妙觀。深顯事事無礙法界也。且初能禮。即我之三業。謂身業翹勤。口業專至。意業恭敬。此三並是因緣生法。凡屬緣生。悉皆無性。謂非自。他。共。離。故其性空寂由空寂故。方成能感。即寂而感。即感仍寂。故難思議。其所禮者。即佛菩薩等三身。此三並是因緣生法。無性。故空寂。空寂。故方成能應。即寂而應。即應仍寂。故難思議。如兩鏡相照。由明淨故。方能互現。互為能照。互為所照。感應之道交。亦復如是。兩鏡中影。雖各各重重無盡。而無出入。亦無往來。法性本然。詎可思議達此不思譏法性已。方知我之一室道場。本與法界虗空界等。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無不炳現此一室中。猶如帝珠。普現一切。又知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道場海會。無不皆然。亦如帝珠。普現一切。故我此身雖在於此。決定普於一切諸佛菩薩之前而現其影。此則不唯一身禮一佛。亦復一身遍禮一切佛。亦復一切身互禮一切佛。稱性互遍。稱性互具。此無盡身雲。人人本具。不俟安排而後然。我之身雲既然。佛菩薩身雲亦爾。正報既爾。依報亦然。故為事事無礙法界也。標有本竟。
  ○二明由致。
  蓋由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體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塵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由。謂因由。致。謂理致。事事所以無礙者。蓋由其法界圓融不思議不理致也。圓融不思議體者。即一真法界也。事事無礙者。蓋由性具即性體性量故也。作我一念心者。舉法界全體。作我一念能修之心法。非法界少分。此心既法界全體。便即豎窮橫徧也。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者。亦舉法界全體。作所觀之生法佛法依法正法。亦非法界少分。乃至一塵一芥。法法皆然。既皆全體而作。有何一法不即豎窮橫徧。故曰一塵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法界無大小故。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法界無多少故。法法既皆豎窮橫徧。而無妨礙。故為事事無礙法界也。明由致竟。
  ○三示行相。
  是以西方十六諸境。吾心事理二觀。一一無非法界全體。如帝釋宮中。因陀羅網。雖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眾珠。雖影入眾珠。而東西照用有別。境觀亦然以境為事。則觀為理。理能包事。是為以觀吞境。以觀為事。則境為理。理能包事。是為以境吞觀。若觀若境。或一為事。餘為理。或一為理。餘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羅網。
  文分三節。初明圓融理。二引圓融喻。三合圓融觀。是以西方十六諸境。吾心事理二觀。一一無非法界全體者。正明法界圓融理也。是以者。承上文義也。十六諸境。無非法界全體者。所觀之境。皆是性體性量也。事理二觀。無非法界全體者。能觀之心。亦是性體性量也。性體清淨。故能互含。性量周遍。故能互遍。以互遍互含。故能互吞。互為能吞。互為所吞。重重無盡。即成事事無礙之理。以此而為所觀。故前文互遍互具妙觀云。如兩鏡相照。由明淨故。方能互現。互為能照。互為所照。法性本然。詎可思議。達此不思議法性已。方知我之道場。本與法界虗空界等。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無不炳現此道場中。猶如帝珠。普現一切也。如帝釋宮下。引喻也。此法界體。湛然清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