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12-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指归集-明-大佑-第23页

不如求財利之勤劬。毀他則氣麤言滑。讚彼則氣緩語澁。或以我惡之則覆善揚。惡我好之則掩短美長。或為積惡而怒他私說。或作微善而恨人不知。於惡事則陰費千金。亦能鈐口。施善人則方營一食。便自矜功。凡此用心。方沉惡趣。欲以少善而求。生淨土者難乎哉。
二乘不生
十六觀經。中輩三品。持戒行善。發願往生。證聲聞果小彌陀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然則天親論。說二乘不生。何耶。當知此等機緣本有大乘種性。退大住小。以重聞大法故。宿種今熟。發願往生。權證小果。當知極樂淨境。靈禽演法。非罪報所生。雖有天魔。皆護佛法。然則雖證二乘。豈復執小道耶。妙宗云。論就本始。住小時說。是故不生。經就現今。向大時說。是以得生。回心故得生。慣習故證小。知大證小。不執偏真而為究竟。不久證大也。
辨明聖號
梵語捺謨。此云歸命。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多含不翻也。梵語佛陀。此云覺者。謂究竟真覺也。小彌陀經。一日至七日。執持名號。觀經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皆謂此六字聖號也。佛號至簡。功德無量。令五濁凡夫。登不退地。所謂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也。世俗相傳。釋迦在世日行化。至一俗舍。見翁媼二人。以穀一斗。記數念佛。佛教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較之斗穀。數逾億萬。寶王論。王古決疑集。龍舒淨土文。皆載此說。勸人持念。然既是佛說。必出於大藏。經論既無所出。不可遵行云云(釋曰。按此集中行法門有謂經)。
十二如來
無量壽經。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光明最勝。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乃至云超日月光佛。凡十二名。皆彌陀一佛之別號也。又楞嚴勢至圓通云。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云云)。此言恒沙劫前。有十二佛。於一劫中。次第出興。但前後二佛。其名偶與大本相同耳。而或者便以大本十二佛名。為勢至所值之佛。謬矣。雖理體無別。而事相不同。既云相繼一劫。則古佛久已滅度。豈可濫同現在說法之佛耶。不原經意。不分今昔異同。何摸棱之甚哉。
像即真身
或問芝照律師曰。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今刻木為像世物所成。用此為佛。不知其可也。對曰。佛身無相。亦不離相。以其無相故。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是佛者。雖八萬四千三十二相亦即非相。況他物乎。故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以其不離相故。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非佛者。況相好乎。故曰。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如能達此。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則山河國土。草木微塵。四生六道。翾飛蠕動。無非諸佛法身之體。而況範金合土。刻木繪塑。莊嚴相好。而獨非佛乎。諸有智者。當觀此像。材木灰布。膠漆金彩。假彼眾緣。和合而成。求於眾緣。皆世間之物。各有名體。孰為佛乎。然緣無定相。物無定名。既號為佛。一切眾緣莫非佛體。豈可捨此。而別求佛乎。故華嚴經云。色相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若此觀之。不住於相。亦不離相。理事一如。真俗不二。雖復對像。是真見佛聖像記。
齋房設像
凡人平居坐臥。處不可安佛菩薩像。取褻凟之罪。竹菴觀法師見學者齋房設像。即誡之曰。汝輩起居無禮。說無益語。少持焚香之敬。不補終日媟慢之罪。大通本禪師見佛菩薩行立之像。則不敢坐齋饌。以魚肉為名者則不食。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若此。清規中。誡常人非。禮拜上供。添香換水。無故不得入殿堂。恐怠慢損福獲罪故也。若為臨終人病苦逼迫之際。設像念佛。增其正念。資助往生者。不在此限。
頓漸二修
大集經言。菩薩有二種行。緣空真入。名為慧行。帶事兼修。名為行行。達磨大師入道理行。一曰理入。二曰行入。依金剛三昧經立。或謂直入者為頓。兼修者為漸。未必然也。當知佛法中所謂頓漸者。實在乎能修之人。悟解之親疎耳。達修無修。名無作行。非謂不修也。又復直入者根熟故。兼修者常道也。如華嚴經說。塵剎修行豈皆為漸也。入道四行中。三四無所求行。執理者觀之。無法可求。可謂至矣。然對破有求耳。經云。無所求中。吾欲求之。華嚴云。當起勝希望。志求無上覺。豈可定執無求為究竟耶。故第四稱法之行。引淨明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了達此理。則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此為自行。復能利它。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正所謂以無住相。修行六度。孰謂頓悟自心。而不加脩證乎。
以理奪事
六祖壇經說。韶州人問修西方法。六祖云。自心有西方。何處覓西方。東方人造罪作業。求生西方。若西方人造罪作業。求生何處。但能悟性。何所不可。又誌公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願往西方。二師所言。皆以理奪事。亦應病之藥也。若隨語生解。則執藥成病矣。若直就理說。則一法不可得。有何淨土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