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秉炬。併囑飯僧修懺等事。至七日畢。屏絕飲食。晝夜不臥。一心念佛。女伴多來勸止。堅持勿聽。又七日晡時。視日蚤暮。覺身稍倦。倚棺而盹。少頃醒曰。時至矣。端然趨寂。顏色如生。其鋒之勇捷。即龐氏女。亦不是過。圭峰禪師云。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隨情轉。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其光前夫婦之謂乎。靈隱和尚為光前舉火云。人于生死顛危。公于生死自在。只者自在底。便是成佛作祖[打-丁+(霸-雨+西)]柄。舉世間人。瞻之仰之。千載之後。留于崇聖菴。作一段佳話。又為龔氏舉火云。世被情愛牽連。爾唯生死獨斷。棄此身如脫敝屣。訂歸期如書契劵。善女子是真精進。真法供養。亦是靈山會上。第一種大行大願。
蓮池大師曰。聞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過人者。多自僧中來。然迷而不返者十九。不昧宿因者十一。其故何也。五濁惡世。多諸退緣。賢者所難免也。故戒禪師後身為東坡。青禪師後身為曾魯公。喆禪師後身躭富貴。多憂苦。東坡最為親近法門。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喆老之後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識。所以勸人捨五濁而求淨土也。然則劉遺民而下。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處士往生類
張野茂才
晉張野。居潯陽。兼通華梵。尤善屬文。舉茂才屢徵散騎常侍。俱不就。入廬山蓮社。修淨業。義熈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
闕公則
晉闕公則。遠公白蓮社中人。已亡。友人于東京白馬寺。為作忌祭。忽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聲云。我是闕公則。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達矣。故來相報。言訖。不見。
張銓
晉張銓。野之族子也。高逸好學。耕鋤間。帶經不釋。屢徵弗就。庾悅以其貧。舉為潯陽令。笑曰。古人以容膝為安。屈志就祿。奚榮之有。乃入廬山。依遠公蓮社。研窮內典。多有悟入。宋景平元年。無疾。西向念佛。安坐而卒。
周續之
宋周續之。鴈門人。十二通五經五緯。號十經童子。養心閒居。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廬山遠法師。預蓮社。文帝踐祚。召對辨柝。帝大悅。或問。身為處士。時踐王庭。可乎。答曰。心馳魏闕者。以江湖為桎梏。情致兩亡者。市朝亦岩穴耳。時稱通隱先生。後居鍾山。專心念佛。愈老愈篤。一日向空云。佛來迎我。合掌而逝。
庾銑
梁庾銑。新野人。武帝召為黃門侍郎。不赴。六時念佛。一夕見道人。自稱願公。呼銑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後四年。願復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生安養。
高浩象
梁高浩象。東平人。杜門靜坐。專誦無量壽經。嘗在觀中。覺自身泛紅蓮于池面。初未見佛。乃即華上傾心禮佛。遙想金容。光輝遠映。一夕見眾菩薩來迎。即時化去。
宋滿
隋宋滿。常州人。計荳念佛。積三十石。開皇八年九月。飯僧畢。坐逝。人見天華異香滿。乘空西去。
鄭牧卿
唐鄭牧卿。滎陽人。舉家念佛。開元中。病篤。有勸進魚肉者。確乎不許。手執香爐。願求往生。忽異香充蔚。奄然而逝。舅尚書蘇頲夢。寶池蓮開。牧卿坐其上。
張元祥
唐張元祥。居常念佛不輟。一日促家人云。西方聖人待我齋畢同往。齋事訖。焚香跏趺。面西而化。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潤州觀音寺。誦彌陀經。念佛。忽小疾。夜聞空中香氣樂音。似有人言。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行矣。念佛而化。異香數日不散。同寺元子平。後亦聞空中音樂。即西向坐化。
李知遙
唐李知遙。長安人。善淨土教。五會念佛。為眾師範。後因疾。忽云。佛來迎我。洗潄更衣。索香爐出堂頂禮。乃聞空中說偈云。報汝李知遙。功成果自招。引君生淨土。將爾上金橋。就牀端坐而化。眾聞異香。
汾陽老人
唐汾陽老人。于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晝夜念佛。貞觀五年。命終時。大光徧照。面西而逝。人見乘蓮臺云。
房翥
唐房翥。暴死。至陰府。見閻羅王。王曰。據案薄。君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君承此福。亦合生淨土。翥曰。先許金剛經萬卷。巡禮五臺。未欲往生。王曰。巡禮誦經。固為好事。不如早生淨土。王知志不可奪。放還。以此知勸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動幽冥也。
孫良
宋孫良。錢塘人。隱居閱大藏。尤得華嚴之旨。依大智律師。受菩薩戒。日誦佛萬聲。二十年不輟。忽日命家人。請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餉。望空合掌云。佛及菩薩。已荷降臨。退坐而化。
王闐
宋王闐。四明人。號無功叟。【解】凡禪林宗旨。天台教門。無不洞達。著淨土自信錄。晚年專心念佛。西向坐化。異香芬郁。焚龕時。獲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范儼
宋范儼。仁和人。絕心世務。其子不能治家。儼不之顧。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誦法華。念阿彌陀佛。專心不懈。忽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報儼云。明日卯時當行。越一夕。佛菩薩來迎。就座合掌而逝。
陸沅道
宋陸沅道。號省菴居士。住明之橫溪。晨起焚香趺坐。目不他瞬。首倡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