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形  或修古經像  或歌詠三寶  或掃塔獻華  或燒香然燈  或作樂供養  或奉養師親  或行世仁義  或敬老慈幼  或悲諸有情  或隨喜他善  或謙心軟語  隨宜但行一  亦當成佛道
  言布施者。梵云檀。有三種。謂身命財法也。所言身命施者。頭目手足。除得忍菩薩。餘所不能。故身子至第六心而退也。言財施者。奴婢象馬及諸珍寶等。此則不在多少。但隨分盡情耳。故貪女施兩錢。現作王妃。老母施臭米汁。即生天上。有云。捨身猶屬財施。言法施者。若從諸佛及善知識。聞說世間出世間善法。若從經論中聞。以清淨心。為人演說。皆名法施。若以財施比法施。則千萬億分不及其一。故金剛經云。若人一日三捨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經無量劫。以身布施。若人持此經。乃至一句為人演說。其福勝彼。言安忍者。梵云羼提。謂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也。忍有二種。謂生與法。生謂外人瞋罵打害等。法是寒熱風雨飢渴老病等。於此二境。心安不動。如富樓那修思。若有來罵者。喜不加拳。若遇拳之者。喜不加杖未。若遇杖之者。喜不加刀刃。若遇刀害者。自念我欲早離五陰毒身。賴有善友。斷我苦本。可不珍重。如是操心。則非但斷怨。福智彌高矣。故永嘉云。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云云)。
  言精進者。梵云毗離耶。謂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也。精進有二種。一身。二心。謂塑畫聖容。書寫經典。禮誦講說。修諸善法。無有休息。是為身精進。勤行善道禪定智慧。心心相續。無有間斷。是為心精進也。由此毗離一度力故。五度方圓矣。如釋尊行因之時。七日翅足。功超彌勒。良由於此。故經云。未有一法從懈怠中生(云云)。
  言禪者梵語。具云禪那。此云思惟脩。禪有二種。謂世與出世。言世間禪者。謂根本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禪也。出世間禪者。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乃至三明六通。此則二乘共禪。如首楞嚴等百八三昧。諸佛不動等百二十三昧。是則諸佛菩薩所修禪也。不與凡夫二乘共也。夫禪之所以為功用者。靜諸雜慮。制心一處。見性成佛爾。三世諸佛一切菩薩。莫不皆從此門而入。故先德云。縱經萬歲修諸散善。不如一食頃安心靜慮(云云)。抑若論其邪正及修觀方便者。似乎文煩。故不錄示。若要詳之。請覽天台摩訶止觀論。於中廣說禪門脩行之相。揀邪正。曉偏圓。坥然明白。如指諸掌。
  言智慧者。梵云般若。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智慧有三。一者求聲聞智。謂從初四念處。因觀四諦。乃至證無生智。二者求緣覺智。謂觀十二因緣。覺悟無生。三者求佛道智。謂菩薩從初發心已來。勤行六度。破魔斷結。終成正覺。乃至入於無餘涅槃。若菩薩以清淨心。修此三種智慧故。名為般若。金剛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云般若為諸佛之母。又此般若生佛共有。但由迷悟。且分高下。苟知斯理而研心。則即顯本有平等大慧。是則寧有生佛之異乎。故淨名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有云。若菩薩不聞般若。則去佛道遠。雖在凡夫。學般若者。則得名為來成之佛。夫菩薩萬行。不出六度。於此六度。般若為總。苟修般若。已具行於六度萬行。佛言。若說六度功德因緣。窮劫不盡(云云)。
  言讀誦經論者。一代教中。有經律論三藏。於中亦有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也。佛境本無二三大小差別。隨順群機。故茲爾耳。且如來出世大意。欲令眾生皆入大乘。而有小機。不能預大。為此自說三乘。使得小益。漸引入大。故法華經云。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惟諸行者當知此義。在經若論。莫揀大小。隨其所堪。皆應受持。嗚呼。今之學大乘者。但見般若方等部內融通之語。及與歎大斥小之文。未深如來逗機設教微密之旨。竪大慢幢。非訶小乘。稍似不通。何者。方等部內歎大斥小者。諸二乘人取小為足。不能迴轉。如來將欲令其耻小。故斥之。令其慕大。故次之。令其入大。故次說般若。融通淘汰。如是節節點檢警策。引入一乘。當知彈斥但被當機。非關後世初心凡夫。若此小法無益於物。佛滅度後。迦葉阿難經集之次。何不遺捨。而收集之。合置一藏耶。抑如佛世當機。尚有利鈍。利者頓入於大。鈍則由小入大。由是之故。教存大小。況今末代稟教行人。寧無優劣。是以優其樂大。劣則從小。各有所宜。理無防礙。何用非之。且小乘之所以為過者。但著小忘大而已。苟迴心而向大。則何過之有。如長者誨兒以半字。必有由也。果如彼之所訶。行不由往。直行大道。莫幸如也。然若普天之民。純是君子。誠可爾也。若雜野人。豈其然乎。何者。若使野人行於大道。猶驅麋鹿遊於城市故也。由是機教相差。益安在乎。或復有人引經云。唯誦不解。則為謗法。如役虗碓。竟無所益。如此局說。何足為信。夫人有愚智。智人取義。愚者守文。雖是智人。苟不用心推求。未能達於深理。謂但誦文亦勝故懶尋其玄義。是以如來別誡此人。故曰云云。非是通誡癡冥之者。如此癡人尚不能知丁一之字。況云曉了玄微之趣。是人難教迴心向道。雖迴向道。讀誦亦難。是以但誦亦自為善。大聖必喜。寧加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