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釋迦如來行蹟頌
 元 無寄撰集
釋迦如來行蹟頌序

    正順大夫密直司左副代言判繕工寺進賢提學知製 教李叔琪 述
  夫業於儒者。雖未窮五常之源而行之。要知先聖文宣王之垂世立教權輿壺奧。有來問者粗說之。可稱為儒。為釋氏者亦然。既捨爾姓而投釋種。本師如來出興行化一大事因。必先覼縷。然後方名為釋子。噫無二人。儻有。焉何未嘗耳目其一二。今始興山人默公字無寄。為人拙而無華。貌如其心。少遊天台山。專精空假中。手述如來行蹟。編之以五字。隨句而註。書成兩軸。規將繡梓以遐傳。其愽覽該通。則於此毛知鳳矣。且如釋迦宗派。與金口言之詳。未老夫不之學。安敢措手於其間。末如也已。但美其強記而精述云。
  時
  大元至順庚午四月日 晦巖老人書于柯亭

  

  釋迦如來行蹟頌(并序)

    天台末學浮庵 無寄 撰集
  詳夫。法性圓融無二相。寧存乎依正根塵。真如清淨祇一源。何隔於自他生佛。而眾生昧斯妙理。於多劫韜己靈光。恒安住三德藏中。而恒自昧。亦臥在一如牀上。然亦不知。故我能仁哀茲倒惑。欲委家中之寶。又示衣裏之珠。是以不來而來。布身雲於堪忍。無說而說。滋法雨於沃焦。歷四十九年。設三百餘會。不度而度。度窮有識。非滅而滅。滅入無餘。其方便也不可思量。其饒益也寧容喻說。自雙林到於今日。將二千三百年。從五印至于此方。過六萬八千里。而猶遺風遐振兮。蕩了煩雲。餘澤遠霑兮。榮乎槁物。蕩蕩慈悲之海。巍巍乎恩德之山。嗚呼我等眾生。以底業緣。遊何方所。早不親聞梵音之說。又未得遭正法之時。俄受生於季末之艱。亦賦性也頑囂之甚。然而幸承慈化。濫預釋門。貌可類於道流。行全乖於戒品。雖讀誦於經論。不解根宗。或尋討於記章。但希利養。是以未有思修之慧。安期證得之功。若是念之。可無耻也。竊聞如欲揀邪而入聖正道。應先學教而知佛化儀。是則已分得於賢聖之心肝。亦可為於人天之眼目。如是方名佛子。不然豈免魔徒。且如世流。若不知厥父之姓名生沒日時甲乙多少所作眾業高夷巧拙。則斯曰人頭之獸也。不孝莫大乎是。其為釋子。若未了本師之氏字誕滅年月壽命遠近所說諸教權實顯密。則此稱僧貌之俗歟。不順孰過于茲。當知不孝不順之愆。未免無間無斷之苦。
  夫吾佛出興行化之蹟。遺法普被。益物之緣。世界成住壞空之事。劫波大小長短之由。布在經論。可以鏡焉。然我等新學沙彌之輩。不能廣尋。昧者多矣。故今不肖依天台四教儀文。又摭諸經論中所著之言。及詳眾傳記上所彰之說。編以成頌。凡七百七十六句。而又句中義未顯者。仍以本文註于句下。使見者易曉焉。是則視近見遠。據略知廣矣。然而援引稍繁。言辭未婉。縱知眾嘖之歸己。庶資新進之初行。冀諸達士毋以為誚。時天曆元年戊辰臘月既望序述云。

  釋迦如來行蹟頌卷上

  釋迦此云能仁。是姓。牟尼此云寂默。其號也。謂仁慈愍物。三業離暄雜故。如來者。十號之首稱。謂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也。又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夫諸佛境界非土非身。隨順群機強立依正。故一代聖教中。總明四土三身。謂一染淨同居土。凡聖同居。二方便有餘土。斷見修煩惱三乘人居。應身所化。應有二。劣應化同居土。勝應化方便土。三實報無障礙土。分斷根本無明法身菩薩居。報身所化。四常寂光土。唯妙覺法身所居也。今娑婆世界則劣應所化。然三身一體。四土無別。何者。法身是體。二身是用。寂光是體。三土是用。即體之用。三四宛然。即用之體。三四是一。如展拳為指。斂指為拳。拳是體。指則用。體用似殊。祇是一手。我釋主不動寂光而遊化娑婆。不捨法身而示現報應。是知娑婆即寂光。寂光即娑婆。報應即法身。法身即報應。又有一師。明四土云。一法性土。法身所居。二自受用土。自受用報身所居。此二土即前常寂光土。三他受用土。他受用報身所居。為初地已上菩薩現一分細相者。即前實報土。四變化土。變化身所居。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現一分麤相者。即前方便土。及染淨同居土。或人未別三身四土之義。互相諍論。幾許誤哉。
  娑婆世界內  三千大千國  每於一一國  各有一須彌
  娑婆亦云索訶。此云堪忍。謂此土眾生能堪忍受一切苦惱故也。如天道則雖是樂處。衰相現時。苦勝地獄。下之五道則純苦無樂。然以苦為樂也。三千大千見下文。須彌亦云蘇迷盧。此云妙高。四寶所成。東面白銀。南青琉璃。西黃金。北黑玻[王*氐]。是故為妙。高於眾山故高。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爾。俱舍頌云。妙高層有四。相去各十千。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堅首及持鬘。常嬌大王眾。次第居四級。亦住餘七山。由旬亦云由繕那。二十四指為肘。肘即一尺五寸。六尺為弓。五百弓為一俱盧舍。是六里許。即三千尺。八俱盧舍為一由旬。即二萬四千尺也。
  旁有七山遶  皆是七寶成  中各香水海  眾華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