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氏。經子史籍。無不該覽。發為文章。精緻雅徤。要為不蹈襲前人。蔚然自出機杼。成一家學。胸襟倜儻無芥蔕。爰自蒞事。雖賞罰公行。未甞藏怒宿怨。性不猜貳。遇人一言之快。則傾倒肝腑。聞後進之善。欣欣然似出諸己。見不善。亦必苦口規訓。五讀華嚴大疏。兩閱大藏。年逾從心。而自強不息。禪誦益勤。其主潭柘也。力起頺廢。叢林為之一新。施己衣資鈔一萬三千五百餘貫。十方檀施鈔。四千四百餘貫。因緣相資。故致有成。且為之儲積年糧。安集雲水。一誠感格。五年中七現祥光。師不之恤。唯以傳佛心宗唱高。和寡為甚恨。師為文不存稿。多散失而未刊。進士葛天麟。撰師行勒之石。未詳所終。

  明 西天國師傳(附柔渴巴辣)

  智光。字無隱。山東武定州王氏子也。父全。母董氏。幼而聰慧。閱讀輙不忘。十五。辭父母出家。尋禮西天迦濕彌羅國板的達薩訶咱釋哩國師。傳天竺聲明記論之旨。洪武己酉。以道廣無涯。未易津測。繇是銳志參訪。遊五臺。感文殊現相。 太祖高皇帝。聞其名。召至鍾山。 命譯其師板的達四眾弟子菩薩戒。詞簡理明。眾所推服。丙辰。奉 命訪補陀。於江南諸名山。踪跡殆遍。甲子春。與其徒惠辯等。奉使西域。過獨木繩橋。至尼巴辣梵天竺國。宣傳 聖化。已而謁麻曷菩提上師。傳金剛鬘壇場四十二會。禮地湧寶塔。西國人敬之。師凡兩往西域。 太宗文皇帝。念其往返勞勤。復與論三藏之說。領會深奧。大悅之。乙酉。擢僧錄右闡教。明年。俾迎大寶法王。及還敷對多所毗贊。賜圖書輿服法供。 詔居西天寺。陞右善世。丁酉。 召至北京。論義稱 旨。俾居崇國寺。 賜國師冠。 仁宗昭皇帝嗣位。 錫封。號曰圓融玅慧淨覺弘濟輔國光範衍教灌頂廣善大國師。 賜金印冠服。復錫孔雀銷金傘葢幡幢。及銀鍍金擕鑪。盆鑵供器。法樂几案。坐床輿馬。諸物悉備。 誥曰(云云)。仍廣能仁寺居之。 宣宗章皇帝即位。出內帑。剏北京暘臺山大覺寺。俾居之以佚其老。并 勅禮官。度僧百餘人為其徒。恩德至厚。無以加矣。師。乃出 累朝所賜金帛。及眾信所施。倩工累石。為塔於寺側。期栖神於他日。 英宗皇帝即位之初。加封師號。 賜玉印。寶冠。金織袈裟。禪衣。時服。棕輿鞍馬。法器之類。 誥曰(云云)。前後遭遇 列聖。眷待之隆如此。師性行純簡。 朝廷凡命修建大齋。惟誠惟恪。每入對。惟以利濟萬有為說。 仁宗所賜儀仗。出入屏不用。 上知之。遣中貴人問故。對以平生但持經戒。非有汗馬之勞。 寵錫所臨。謹受藏之足矣。用之豈不過耶。 上歎異之。故制詞極其褒重。師於教義。精達深奧。所譯顯密經義。及所傳心經。八支了義真寔名經。仁王護國經。大白傘葢經。並行於世。弟子數千人。各隨其器。而引掖之。道望名世者。數十人。壽齡既高。智益精敏。有求而問之者。即懇懇開說。不厭不怠。非養之有素。詎能然耶。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示寂。戒其徒。各勉精進。訃聞。 上悼歎之。遣官賜祭。仍 勅有司。具葬儀。增廣其塔并創寺。 賜名西竺。茶毗得舍利盈掬。瑩潔如珠。既葬。其徒桑渴巴辣。進其遺像。 上親製贊詞書之曰。託生東齊。習法西竺。立志堅剛。秉戒專篤。行熟毗尼。悟徹般若。證明自然。恬憺蕭洒。事我 祖宗。越歷四朝。使車萬里。有勣有勞。攄瀝精虔。敷陳秘玅。玉音褒揚。日星垂曜。壽康圓寂。智炳幾先。雲消曠海。月皎中天。
  桑渴巴辣者。中天竺國人。師在西時。巴辣傾心服事。不去左右。師憐而挈之與東。 太宗推師意。 命為番經廠教授。凡遇 朝廷法事。師必與巴辣偕。或得掌壇。或輔弘宣。發揚秘乘。饒益弘多。而生性剛直。少巽讓。獨盡敬於師。自西抵東。始終無間。正統十一年。于定州上生寺。坐脫。壽七十。

  具生吉祥大師傳(附底哇答思)

  具生吉祥大師。梵名板的達撒哈咱失里。中天竺迦維羅國人。出剎帝利種。初研大小乘藏。尋知語言非究竟法。棄而習定於雪山。十二年得奢摩他證。 國初。振錫而東。浮信度。繇高昌。所經諸國。王臣畏敬。凡四越寒暑。始達甘肅。入五臺憩壽安禪林。恒山之人敬事之。如古佛出世。洪武七年。 上聞之。詔住蔣山。皈依者。風雨駢集。師道德深厚。容止安詳。一見使人心化。不待接迦陵之音。雖檀施山積。曾不一顧。曰。吾無庸是。悉為悲敬二田。 上嘉歎。賜以詩。有笑談般若生紅蓮之句。偶得足患。艱于步趨。 上勅醫治之。終莫能愈。忽一日奏還五臺。 上疑其妄。故許之。師白眾曰。今日五臺之行。有能從我者乎。弟子曰。某從之。師翹患足曰。汝無這一足。安能從我。至午。盥沐更衣危坐。弟子知其意。哀號請垂訓。師舉念珠示之。弟子拭涕曰。和尚教我念佛耶。師擲念珠于地。長吁而化。茶毗烟所及處。皆成舍利。綴於松枝者。若貫珠焉。建塔藏於西林庵。有示眾語三卷。并譯八支戒本。傳於世。
  底哇答思。東印土人。八歲事師為弟子。耐饑寒勞苦。師重之。隨師入中國。謁 上奉天門。賜度牒。 命隨方演教。師沒。答思北游。宣德中。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