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為暮年淨行。會天下大亂。于戈紛擾。法師與之。遇脇以白刃。毅然不為屈。辭色俱厲。因遇害。白乳溢出於地。壽八十。臘六十有五。兵退闍維之。獲舍利如菽者無算。[療-(日/小)+土]于雲門山之麓。師風度簡遠。暮年神氣完固。劉伯溫。稱其詩文古雅峻潔。而有奇風。故一時名。公卿咸傾倒焉。師素履之美。雖不獲考。終命而定業所制。在古賢聖或未免。初無傷乎道德之崇高也。

  善柔傳

  善柔。董氏。德興之永興人。七歲事永安廣行大師。默誦金剛楞嚴諸經。二十入華嚴圓頓法門。領廣嚴傳戒大師戒法。去滋味絕華好。日課金光明經一部。禮佛百拜。深惟靜念。孤征獨詣。人莫能津測淺深。憲宗聞其名。賜號弘教通理大師。命主清涼大會於臺山。釋教都總統寶集壇主秀公。慕其德聘。攝華嚴講席于京師。又傳菩薩戒。于佛子山。及蔚羅黃樓諸剎。自是門人加進。法道半天下矣。師解悟深遠。勇於為善。遑遑如不及。經之闕者。勒而補之。寺之廢者。撤而新之。甃圮橋完壞路。為之不一而足。其于身也。蔬食飲水。敝衲容身而已。論者謂。師淵然若虗。退然若藏。蕭條靜深。無所願乎。其外至於誘引慈濟。則孳孳搰搰。如抱漏甕沃焦釜。得其法者。莫不飽滿慰喜。若涉萬里而還其家。師之道。其可得而思耶。晚年住持奉聖州法雲蘭若。遂終焉。壽七十有二。僧臘三十有八。塔于寺之旁。

  明 慧進傳

  慧進。字棲巖。號止翁。山西霍州靈石人。姓宋氏。生于元至正乙未年。幼稚諳習佛語。甫九歲。遭兵失恃怙。編荊孝養祖父母。祖父母復沒於草莽。志慕出家。禮邑元大雲寺漸公。落髮執經。繇 洪武新恩得度。入汴依古峯。究通華嚴宗旨。傍達唯識百法諸論。意解心融。眾所欽服。遂得法主之稱。 太宗皇帝知之。遣中官馳驛。召至南京。備問楞嚴大義。應對稱 旨。賜紫衣。命住天界寺。選俊秀僧徒從學。更 命于靈谷率高僧。篹修三藏法數。及隨 駕之北京。居海印寺。被 詔。領袖天下僧眾。於大明門外。修普度大齋。越月。演說三聚淨戒。利益幽顯。其斛頂旛竿。竝放異光。 賜璽書金襴衣。陞左覺義。總督海內文學儒士高僧。於海印經館。較大藏經。因奏。刊行藏教。以輔治化。當述諸序。昭示遐遠。 上從之。親製經序十三篇。佛菩薩贊跋十二篇。 召至香殿賜坐。賜梵相釋迦。刻絲觀音。水晶數珠。七佛之偈。 諭曰。依是修行。陞左闡教。而先後遭遇。凡十七載。 洪熈改元 仁宗皇帝淘汰教職。唯師獨膺嘉獎。 勑曰。佛氏以能仁為教。化導愚類。以陰翊皇度。利安庶品。總教事者。必在得人。不以輕授。爾左闡教慧進。究明宗旨。嚴潔戒行。簡授茲任。修習彌勤。朕用爾嘉錫之勑命。爾其益懋精進。振乃宗風。以稱朕命。欽哉。 宣德紀元 宣宗皇帝。待以國老。 賜毗盧冠織金磨衲。 詔於內翰。因多官并僧眾。對寫金字華嚴般若寶積涅槃四大部經。尚饍供饌飲竣事。灌頂淨覺大國。師奏請隆善開。講楞嚴會解。聽受緇素萬餘指。年彌高德彌邵。耳。目清明。顏貌奇古。性直而儉。道舊榮國恭靖姚公國師。譯主光公。講經隱峯琮公。獨芳蓮公。月庭朗公。手度高弟。左闡教兼大興隆住山廣通。萬佛住山廣辯。雞鳴住山廣載。戒壇宗師廣嚴。學徒。左善世廣議。右覺義廣銘。承 旨講經道深。餘不盡舉。而其世壽八十有二。僧臘七十有三。於正統元年閏六月。示寂于慶壽丈室。訃聞。上遣禮部諭祭。茶毗于阜城。舍利靈骨。立塔於渾河之西。 勑賜萬佛山之原。以褒異焉。

  一如傳(附能義)

  一如。字一菴。既老別號退翁。上虞孫氏子也。年十三辭父母。隸長慶為僧。從具菴玘公。於吳山寶奎寺。礪志所業。祁寒盛暑不少懈。一義之未徹。一疑之未釋。必究竟乃已。攻苦[擊-手+口]淡。逾久逾篤。遂深造閫奧 洪武十八年。出世住松江崇慶。進住蘇之北禪。緇素歸化者日眾。二十七年。南洲洽公。掌僧錄司。兼主大報恩寺。延師為都講。時清理釋教。庶務叢脞。洽公酬應上下。而講演不廢。葢資於師為多。二十八年住杭州天竺靈山寺。三十一年。住上竺。益以振宗啟後為己任。而從學者益眾。 永樂初。退處大報恩寺。以法華如來奧旨所寓。非學者所易入。乃集眾說為之註。太子少師姚公。為序之。且稱如公兩浙一人。 上甞覽之。獎諭再三。加以厚賚。十二年被召。纂修大藏經。而師總其事。授僧錄司右覺義。既陞右闡教。 洪熈元年三月。示寂於京師海印寺。春秋七十有四。坐六十一夏。闍維。舌本不壞。塔而藏焉。
  能義者。四明人。與如同時。道望亦相等。埒皆為僧錄司官。受知于 皇上。楊東里序如塔云。吾行四方。所遇其人。器識論議。偉然出乎眾人。而汲汲以修。廢舉墜光。大師門為任者。亦不少矣。則豈獨昔之時為然或。而求夫淵然。其存泊然。其行望之如無能。即之而有味者。葢在昔已不多得。亦何獨於今也。 太宗皇帝。臨御四方之名高僧。皆甞入覲。而 聖心所重者。獨四明之能義。會稽之一如。噫。是豈偶然哉。又云。二師。恂恂溫恭。言若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