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鞠居之後也。七歲。父母值凶歲死。無斂具。薦蓆而已。師無依倚。為里中富人牧羊。十二出家。十八携鉢至蒲坂。先是。山陰王。建文昌閣於郡之東山。延僧朗公居之。師至。日行乞於市。晚投宿於閣中。適王出游。見之問朗。朗告之故。王曰。當善視此子。他日必成大器。朗遂留為弟子。會地大震。師被壓不死。王聞奇之。謂師曰。子幸免大難。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遂入中條山。閉關習華嚴觀。取刺棘貼四壁。不設牀坐。日夜鵠立棘中。如此三年。稍有開發。乃作偈一首呈山陰。山陰歎曰。此子見處早如是。不折之。他日或狂。因取宮人敝屣。割其底洗淨。封寄之。附一偈曰。這片臭鞋底。封將寄與你。並不為別事。專打作詩嘴。師見之。即對佛作禮。以線繫於頂上。自此絕無一言矣。三年破關往見王。則具大人相。王甚喜。乃曰。子雖知自己本分事。但未聞佛法。恐墮邪見。時介休山中。有法師講楞嚴。促師往聽。受具戒。作務而聽。年二十七也。時王深敬三寶。居甞自恨不能瓢笠遠游。一日謂師。為僧不游方。如井蛙耳。南方多知識。子宜往參。歸來可當老夫行脚也。師遂行。遍歷叢席。至南京天界。于無極老人座下。作淨頭。打掃糞穢。洗滌籌杖。眾怪其處潔淨異甞。知淨頭有道者。莫知為誰。憨師。時為副講。偵之累日始得之。與納交。且期同行參訪。不旬日覔之。已潛行矣。師歸見王。王喜問所參何人。師具述之。師意在居山。復入中條最深處。誅茆弔影。辟穀飲水者三年。大有開悟。王日重三寶。南山建大梵剎成。強出師居之。且欲求北藏經。欲師親往。師住山日久。髮長未剪。乃俗扮入京。藏板貯大內。非奉 旨不可得。且久閉不發。師得之如掇焉。時憨師。先已至都下。聽忠法師講法。師於馬上識之。下馬相勞苦笑。謂憨曰。視我何如。憨曰。本來面目自在。因拉憨隨藏出京。曰。子之宿願耳。遂入五臺龍翻石。冰雪堆中。得老屋數椽。共棲之。師夜游五頂。遣昏散。日刺舌血。書華嚴經。經完起無遮大會。結文殊萬聖緣於塔院寺。凡一百二十日。九邊八省緇白。赴會者路踵相繼。法筵之盛。前所未有也。 兩宮賢師德。 溫旨屢降。私念大名之下難久居。因入蘆芽結菴。將終身焉。 聖母求師得之。為建大華嚴寺於蘆芽絕頂。命師居之。更造萬佛鐵塔七成。紫柏尊者。手書法華經一部。安奉其中。尋奉 慈聖懿旨。送藏雲雞足山。道出峨眉。禮銀色光。密矢銅殿之願。人弗知也。自滇還山陰。請修萬固寺大殿。殿高十三丈。闊九丈。渭河病涉。行者苦之。大中丞李公。請建橋其上。師住二年。修橋十三孔。復受請建宣府大河橋兩重。重三十二孔。大河。自胡地入中國。水勢洶涌。最難為力。師竟成之。有若神助焉。二橋與殿。所費數百萬金。師寔空手無一文。信施雲集雨合。莫知所從來。福緣成就。殆不可思議也。既還蘆芽。開石窟於寧化所。窟深廣高下。各三丈五尺。鐫華嚴世界十方佛剎圖。萬佛菩薩像。精巧細密。遂成一大道場。瀋藩見而喜曰。勝因成就。好息心住山矣。師白峨眉未了之願。王乃畀萬金於師。取棧道入蜀。適王中丞象乾。總制其地。迎師問心要。因笑謂師曰。三大士兄弟行也。師於普賢如此。不慮觀自在文殊。謂師不平等耶。師曰。貧道不過空拳。效奔走耳。若如所云。自有公等有力大人在。王曰。唯唯。師一言而三銅殿巋然矣。隨殿各有滲金諸像。峨眉五臺各一。普陀者不果行。安置南京之華山。 兩宮頒旨。為三山護持。復舉七處九會道場。於臺山永明寺。慶讚之。嗣後建太原之塔。修阜平之橋。又闢茶藥菴於龍龍關。 上親書其額。又修滹沱河大橋。長五里。又修省城大塔寺。尋還臺山。料理所建上下道場。立為十方叢林。不留法屬一人。萬曆庚申八月。 賜金佛繡冠千佛磨衲紫衣。并真來佛子之號。是冬十二月。示微疾。羣鳥悲鳴。異光匝地。師乃集眾開示畢。端坐而逝。年七十三。臘五十一。訃聞。 兩宮遣中甞侍致祭 賜葬於永明之西岡。立塔焉。 慈宮。別賜舉葬之費。師貌不勝衣。語不出口。始以小王助道。終致 聖天子聖母諸王為檀越。凡所營建。應念雲湧。投足所至。遂成寶坊。動費輒累鉅萬。悉聽能事有實行者主之。師蕭遠自如。一衲之外無長物。飄然若浮雲之聚散。孤鶴之往來。苟非深證唯心。遇緣即宗。其能爾耶。侍御蘇雲浦。甞問道於師。深有契於心。乃曰。人以妙師。為福田善知識。而實不知其超悟處也。大司馬汪伯玉。甞謂憨師。方今無可為公師者。唯妙峰耳。故憨師。傾心服之嚴事之。亦無兩人也。

  無邊傳

  無邊。代州曹氏子。穉齡。志慕出家。初叩無相。無相不許。曰第能悟道。家何繁汝。乃謁無礙原公落髮。見汾州空安老人。安令參萬法歸一。一日舉波斯匿王觀河語問師。師不能酬。懇求指示。安曰。我不辭向汝說。汝須自悟始得。遂屹立不臥。又入牛山火場。歷謁諸老。罔所入。復歸侍安。力提一字。至寢食俱忘。一日掃地次。聞人誦彌陀經。至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師忽失聲。見安曰。我識得一也。安問在何處。曰今現在說法。安詰之。茫然。安遽掌曰。學語之流。師退泣曰。我固分明。奈對境復迷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