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有分。僧云。和尚爭得看他。价云。老僧看時即不見有病。僧無對。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剃髮搭僧伽梨。命鳴鍾。奄然逝。時弟子眾悲號莫能已。价忽開目。喻眾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脩行。勞生息死。於悲何有。召主事僧曰。營齋。齋畢吾其逝矣。於是眾情慕戀。乃持遲其齋。至於七日。而後告備。价亦隨眾。且謂其齋為愚癡齋。蓋以其無般若氣分也。及僧唱隨意。則曰。臨行之際。大率不可喧動。此齋所以示戒也。明日浴訖跏趺而逝。春秋六十三。戒臘四十二。後詔諡悟本。塔號慧覺。

  唐藏廙

  姓程氏。衢州信安人。蚤歲志求出家。元和中。詣長沙嶽麓寺。依靈智律師落髮。長慶三年。登具戒於武陵開元寺智總律師所。語同業曰。教門繁廣難尋。然有總門而不探討。是可謂智乎。於是遊湘潭。登龍牙山。遇馬素弟子。方說法山中。一日語廙曰。蘊界不真。有生非我。子之正本。當何所名。復從誰得。廙於言下領悟。未幾。避會昌之禍於鄉里之柯山。大中六年。郡牧崔公壽。別於郡之龍興寺。構禪室以居之。閱數年至嘉禾。眾留居至德伽藍。崔公鈞守姑蘇。久聞廙名。邀居南禪院。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寶。命居招隱寺。秋反嘉禾永安寺。蓋信士呂京。捨別墅以造者。乾符中。盜冠充斥。廙曰盜終不至此。後果然。五年十月十二日。安坐而化。弟子號哭。乃復甦。明年三月望前。徧別眾以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六。

  唐大安

  閩之陳氏子。幼年入道。資質不凡。元和十二年。登戒品于建州浦城縣之鳳栖寺靈感壇。寺始名乾元。壇名兜率。當安受戒時。天雨桂子。地生朱草。刺史元錫上其瑞。詔改今名。俄遊洪井。獲聞律學之要。造臨川石鞏山。見慧藏禪師。受半人之記。北入五臺。每躶浴龍池中。觀者驚悚。安自若。後禮溈山大圓禪師。時崔貞孝方廉使豫章。重聞安譽。走疏召之。咸通十四年。詔賜號延聖大師。并紫袈裟。中和二年。法堂之梁。忽中折。明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逝於怡山之方丈。春秋九十一。臘六十七。諡圓智。塔號證真。

  唐慧寂

  韶州湞昌葉氏子。年十五。懇求出家。父母不聽。十七懇愈甚。猶未許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貫其舍。察其所從來。則自曹溪發也。寂亦左斷無明指及小指。以進曰。敢以奉酬劬勞之德。於是遣依通禪師於南華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彌進道。初訪躭源。已覺陞堂。後見溈山。遂能臻奧。問溈山云。如何是真佛住處。溈云。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燄之無窮。思盡還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於是執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參巖頭。巖舉拂子。寂展坐具。巖置拂子於背後。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巖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問石室云。佛之與道相去幾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辭室。室門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後却來我邊。寂歸溈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應接他機。具見別錄。後自王莽山。遷止仰嶠。隨緣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記吾言。汝從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吾之所言。蓋欲奪汝觕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麼是處。僧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極難。若是祖師門下。上根上契。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餘根隨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者裏總須茫然。僧云。此外還別有方便。令學人得入也無。寂云。別有別無。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麼處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還思彼處否。僧云常思。寂云。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時。還有許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裡。一切不見有。寂云。汝解猶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據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後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禮謝而去。
  寂於未遷化之數年前。有偈云。年滿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兩手攀屈膝。逮茲果於韶州東平山抱膝而化。時年七十七。後諡智通大師妙光之塔。

  唐慶諸

  生廬陵新塗玉笥鄉之陳氏。祖考皆有隱德。諸年十三。禮紹鑾禪師於豫章西山剃落。年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習毗尼。既而抵大溈山。作米頭。以究心學。一日諸在寮內篩米次。溈山云。施主物莫拋撒。諸云。不拋撒。溈於地上拾得一粒。舉起云。又道不拋撒。諸云。一粒子不多。溈云。須知千粒萬粒。從者一粒生。諸云。千粒萬粒。從者一粒生。未審者一粒。從什麼處生。溈山咲歸方丈。至晚上堂云。大眾米裏有虫。
  後參道吾問云。如何是觸目菩提。吾喚沙彌。沙彌應諾。吾云添淨缾水著。吾却問諸。汝適來問什麼諸欲舉前問。吾便起去。諸有省。
  後出世石霜。上堂云。法身非身。此是教家極則。祖師門下。全無肯路。但由心意。妄說見聞。盡落今時窠臼。汝等諸人還委悉麼。僧問如何是西來意。諸云。空中一片石。僧禮拜。諸云會麼。僧云不會。諸云。賴汝不會。汝若會。即打破汝頭。道吾以諸見處深類己。乃躬至石霜就養。會洞山示寂。四方學者無所歸宿。而卒於諸是賴。如是二十年。堂中老宿長坐不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