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願經四分律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脩證。圖傳篡略。諸宗禪言為禪藏。并酬答書偈等。凡二百餘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軆而融事理。超群有於對待。冥物我而獨運者矣。累入內殿。詢問祕要。大和二年。慶成節。詔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於興福院。貌加潤悅。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峯。獲舍利藏之石室。俗齡六十二。法臘三十四。
  密始與宰臣李訓善。甘露之禍。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賈餗舒元輿奔入終南。依密避難。訓亦在。且求剪髮以匿。不可。因走龍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軍立之廷。而數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貧道識訓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捨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師遺訓。故遵守惟謹。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魚恒志憫其誠。而奏釋之。聞者為出涕。相國裴休甞著論以闢。或者學行不純之議。多不錄。宣宗御極。諡定慧禪師塔號青蓮。

  唐崇珪

  陝之姜氏子。其先以儒術致顯貴。自天寶來。亂離相繼。父因商賈鞏洛間而喪焉。珪嘅然行求出家。年十八。以試經得度。無何遊南嶽。栖息者數年。又依南徐茆山之栖霞寺。聲譽益起。會贊皇李公德裕。廉問是邦。延見於慈和寺。與語意相得。珪曰。吾有幽憂之疾。城隍聚落。可久處耶。
  明年抵嵩少掛錫嶽寺。大和戊申。洛旱。惟嶽中雨不愆候。或以為珪之德所感云。開成初。贊皇公入相。請闡化於洛之龍興寺。其所提唱。本秀公而利益多矣。既而唱滅。壽八十六。會昌元年八月十日。遷全身於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銘。

  唐全植

  姓芮光州人。幼依州之榮光禪寺沙門大智誦習。而卒獲薙染。受具後。即游洛陽禪會。洞徹心法。然後結茆於淮之都梁山。以聚徒闡化。既而太守衛文卿迎於治之長壽寺。以便瞻禮。文卿問。將來佛法。隆替若何。植曰。真實之物。振古振今。未甞敗壞。有為之法。四相遷流。因當堙厄。君侯翹足可見。此蓋預言武宗之毀教也。頃之終。年九十三。門人建塔立碑。會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乃克葬。

  唐齊安

  宗室子也。其先播遷。於是生安於海門郡。始娠終娩。皆有瑞相。童時。有異僧[款-士+止]門求見。為摩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寶。紹隆之業。其在斯乎。稍長亟請於父母。願出家。父母不能禁。卒聽依郡之雲琮禪師。祝其髮。年滿登具。詣南嶽智嚴律師。進毗尼學。後從大寂禪師於南康龔公山。妙領心地法門。元和末遊越之蕭山法樂寺。寺雖古制。然楹堵靡完。補壞扶傾。聊復燕坐。時杭之海昌法昕者。緇林之翹楚也。肇葺治鹽官放生池壖廢地。以擬偃息。聞安在越。遽迎之而舉。以讓焉。
  僧問。如何本身盧舍那。安云。與我將淨缾來。僧即取淨缾。安云却安本處著。僧安缾於舊處。再理前問。安云。古佛過去久矣。
  有座主來參。安問云。蘊何事業。座云。講華嚴經。安云華嚴法界有幾種。座云。廣說則重重無盡。略有四種。安豎起拂子云。者箇是弟幾種。座未及答。安咄云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
  安一日喚侍者云。將犀牛扇子來。侍者云扇子破也。安云扇子破還我犀牛來。侍者無對。
  示眾云虗空為鼓。須彌為椎。是什麼人打得。眾無對。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雜堂眾安默識之。命為記室。甞使撰疏語以丐。而所獲尤豐羨。安歎其福氣之盛。且曰時至矣。母滯泥蟠。因以佛法囑累云。會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極。聞而愴悼。即詔中官盧簡求建塔諡悟空。

  唐恒政

  姓周氏。平原人也。幼入鄉校。然於儒書。略不加意。見佛經則玩味莫釋手。後就郡之延和寺詮澄法師薙染。既登戒。問道嵩少。遁居三峯。以養聖胎。無幾何。入太乙山。受徒闡化。
  大和中。上嗜蜃蛤。太官每以進沿海諸郡並緣為民害。一日其殼。有力擘之而堅莫能開者。上異焉。焚香以禱。俄而自開。現觀音菩薩像。僅寸許於內。儀容服飾。比世所塑畫者。尤可愛。上命盛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玉綿錦帕。賜興善寺供養。因集群臣宣問。以何祥瑞。宰相李公德裕進曰。此非臣所能知。惟知陛下聖德所昭感爾。若其他佛法大意。則有終南山恒政禪師在。於是詔問政。政對曰。貧道聞之。物無虗應。此所以啟沃陛下之信心爾。故經云。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也。上曰。菩薩此身則已見矣。然所謂說法則未之聞。政曰。今陛下見此為常耶。非常耶信耶不信耶。上曰。非常之事。朕深信焉。政曰。如是則陛下已聞說法矣。上大悅。因留政內道場中。累辭還山詔居聖壽寺。武宗初即位。謂人曰。吾仇至矣。可不避乎遽遁入終南山。久之卒於山舍。壽八十七。闍維獲舍利四十九粒。會昌三年九月四日。塔葬焉。後詔廢教避仇之語果驗。

  唐普岸

  姓蔡氏。漢東人也。弱齡頴慧。性脩潔。葷羶之物未甞入口。出就師傳。通經義。秉翰攄辭。有可觀者甞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