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恒超

  姓馮氏。范陽人。世業儒。而貨殖累鉅萬。超幼有異志。年十五。入庠校。工文藝。尤善騷律。一日偶閱佛經。乃歎曰。人生富貴。幻泡爾。復何足恤。遽往依駐蹕寺大德剃染。未幾。本師云逝。服其喪。以孝稱。梁乾化三年。獲登具於五臺。且將行邁以究所聞。而兵阻兩河間。龍德二年。遂掛錫無棣之開元寺。久之別構院。以事開演。迄三十餘載不替。是宜遐邇臻集。而緇素慕嚮也。以故秀造質問。守牧扣訪。輒使童子辤謝而已。州將李君。欲表乞紫衣師號。超不可。且曰。苟爾則吾必在盧龍塞外矣。丞相馮道。知其為族人。卒奏賜之號德正。自是忽忽不樂。乾祐二年二月三日。以微恙卒。春秋七十三。夏臘三十五。茶維。收舍利起塔以葬。

  周行瑫

  湖州長城之陳氏子也。年十二。習法華經。月有五日而成誦。其餘經部。皆不勞而辨。未幾納具戒於杭之龍興寺。傳澄照律鈔於金華雙林寺智新。天成中。遊會稽。樂若耶山水之勝。乃就大善寺。披覽大藏。又治看經道場於寺之西北隅。構樓閣。繕堂殿。蔚然成別院。顯德三年秋七月。示滅於院之正寢。其著述。有大藏音義五百許卷。行世。

  周光嶼

  應州金城韓氏子。幼習儒。讀書治文。有經世志。然每夢。神人謂己曰。佛法有緣。盍從之乎。乃依真容院法威出家。誦淨名經。通大義。因辭師。往太原三學院。聽維摩上生講。隨復弘闡。凡二座。徒眾填委。俄歸鄉里。戴華嚴經。六時繞殿。行道禮佛。晉天福四年。詔賜紫衣。明年賜號通悟。未幾眾請臨壇度人。固讓不敢當。眾曰。師解行兼備。可獨善乎。姑為一出。閱二三載。竟脫去。會上晏駕。少主即位。院亦曠方丈席。勤舊僉以嶼宜。嶼曰。此山四海客遊地。顧廚庫窘乏。誠使一旦坐堂上。將安所供給。敢固辭。眾強之。而後從居。凡十八年。如一日。檀幣委輸。飯僧計餘百萬。甞夜失覆經帛。而雲霧俱發。雪霰交零。翌日霽。則帛故在。豈陰靈假之。以行變化耶。顯德七年十月示疾。顧謂弟子曰。猶龍者厭乎大患。歎鳳者悲於逝川。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言訖蟬蛻。世壽六十六。僧臘四十六。

  宋皓端

  嘉禾張氏子。九歲捨家。隸靈光精舍。習經法。年弱冠。抵四明阿育王寺。受具足戒于希覺律師。由是於南山部義。通明無壅。尋從金華雲法師。究名數論。法華經。遂徇吳興緇侶之請。而開導焉。時武肅錢王。尤歸誠大教。聞端譽。召就王府羅漢寺敷演。復徙真身塔寺。居無幾。乃依天台玄燭法師。稟止觀之道。撰金光明經隨文釋十卷。忠獻王借賜紫衣。仍署崇法大德號。晚年慕廬山遠公之為人。足跡不入俗。僅二十餘載。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逝於所居房。壽七十二。臘五十。著述凡七十許卷。秘書監錢昱。為錄其行焉。

  宋法圓

  姓郝。真定元氏人。後唐長興二年。出家於鄉之觀音院。既落髮受具。遂遊方。閱藏典於韶山。而後歸。晉開運三年。契丹犯京師。其主耶律德光。迴軍至欒城而死。虜酋麻答耶律解里守常山。不即去。常山之人。謀逐之。虜知而先發焉。城中無少長。皆被屠戮。天王寺。喪八僧。圓其一也。初圓引頸再受刃。如木石然。圓呼曰。猛乞一劒。即身首異處。昏無所知。至暮覩反照獨念曰。冥漠之中亦有日月如此。徐捫其頸。則首在焉。然猶疑之。不敢搖動。時虜已潰遁。城中居民稍定。明日或扶之歸院。院僧方晨粥。見之以為鬼物。遽驚散。久之詢其故。乃悲喜相賀。然察其頸。則周匝有痕。如綫許終身。周顯德中。又寓大名之成安縣卯齋寺。溫尋藏義。開寶六年。集眾說法。坐逝。茶毗致舍利如粒。壽七十四。臘五十一。范魯公質聞而歎曰。夫看經精進之力。乃能見驗於生死之際。則佛之道果可誣乎。
  讚曰。
  先佛因地  悲智雙彰  度生之急  率由故常  阿僧祗劫  苦楚備甞  卒莫退轉  彌用激昂  既出三界  坐大道場  說法教化  利益無量  嗟哉後學  胡弗自強  欲行萬里  必藉資糧  暗室鐙明  苦海舟航  出生入死  乘此願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精進學

  義一也。而 解有深淺。解在人。而義不在人。夫義者固天以之覆。地以之載。人以之生也。然能知天之所以覆而載其上。知地之所以載而履其下。知人之所以生而處其中。此解之淺者。若其深者。則一念之覆物之感其義者通乎天。一念之載物之感其義者通乎地。一念之生物之感其義者通乎人。此無他。精進力也。精進其可以聲音肖貌為哉。然以義解感通二科系其下。學精進者其察諸。

  義解科
  晉于法開

  不知何許人。法蘭弟子也。善放光法華。慕耆婆以藥施人。多神驗。甞乞食村家。值婦人在草危急。眾醫拱手。開曰。此易治耳。其家方宰羊淫祀。因令先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