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所。王怒敕使入獄。俊抗聲呼曰。雄俊若入地獄。則三世諸佛。皆妄語矣。且觀經所謂。造五逆者。猶得以臨終十念。屬下品往生。況俊未甞犯五逆。而念佛莫知其數乎。語畢。即有寶臺。從西至。俊遂乘之而去。

  唐潛真

  字義璋。姓王氏。太原人也。後徙夏州。朔方崇道鄉。考珍。生二子。真其仲也。弱冠投跡空門。開元二十六年。隷名薙染于鄉里之靈覺寺。明年納具。探討律藏。經章論句。無不研究。代宗朝。新出文殊師利菩薩佛剎莊嚴經。詔造疏。大曆八年十一月。疏成三卷。以進。述菩提心義。發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淨戒。十善法戒。共一卷。且復稟承不空三藏秘密教法。入曼拏羅。受成佛印。顯密二部。於是兼焉。貞元二年五月十四日。屬疾。尋集門人。遺戒切至。二十一日。右脇累足。誦彌陀佛號。終于興善寺。壽七十一。夏四十九。

  唐神皓

  字恒度。姓徐氏。八代祖。摛。齊景陵王西邸學士。其子陵。梁尚書左僕射。有文章。與庚子山齊名。陳亡佐治吳邑。遂家吳。皓吳產也。姿性耿介。矯矯欲脫俗。尋依錢塘龍泉道場一公。出家。天寶六年。詔精擇脩潔者。每州許度三人。皓獲隷籍包山福願道場。初從興大師進具。後讀南山律鈔於曇一大師。未幾。復歸隱包山。乾元初。詔以天下二十七寺。各選大德七人。使長講律法。眾請住開元寺。晚年究心圓宗別置西方淨社誦法華經九千餘部貞元六年十月疾。至十三月疾亟。顧謂弟子維亮曰。必歸我於洞庭置塔。是夜天無雲翳。而星隕如雨。遂卒於開元寺。壽七十五。臘四十三。其窆也。霅晝作碑頌。

  唐靈徹

  稟賦純粹。篤學善屬文尤工詩章居越溪之雲門寺。成立之歲。即聲譽遠播以毗尼講訓。從之遊者。如趨闤闠。秘書監嚴維隋州刺史劉長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豈徒諧黃絹色絲 辭。亦且悟翠竹黃華之指。過吳興杼山。時皎然如晝。方獲重名。一見遂定林下交。盡予包佶中丞書。推致殊甚。及徹見佶。禮貌非常人所得。後權德輿。又移書問徹於晝。晝答之。如前書。其為儕輩所許如此。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唐少康

  姓周氏。縉雲人。母夢鼎遊湖峯。遇玉女。以青蓮授曰。此華吉祥。寄於汝所。他日生貴子。當保惜之。及生康青色光明滿室。香氣如芙蓉。稍長。碧眸朱脣。皓齒可畫。然七歲矣猶不語。佛生日。姆抱遊靈山寺。因指佛問之曰。識否。遽答曰。釋迦牟尼佛。聞者異之。父母知非世俗器。遂捨出家。年十五。誦經已。能盡五部。既薙落。卒於越之嘉祥寺受戒。習毗尼學。復聽華嚴經瑜伽論於上元之龍興寺。貞元初。至洛。駐錫白馬寺。忽見物。有放光照殿上者。趨視之。則善導和尚脩行淨土文也。康喜不自勝。遽祝曰。我於西方。果有緣者。此文當再發光。語畢而光益盛。又現無數化佛菩薩於光中。未幾。竟走長安善導影堂。致所祈禱。善像倐作佛身。語康曰。利樂眾生。同生安養。惟我與汝有是夫。頃之遇一僧其江陵果願寺。謂之曰。汝緣在新定。可速往也。即隱去。於是康造新定。日分衛聚落間。苟得錢。則悉乞小兒。使唱佛。一錢一聲。如是月餘。小兒羣逐康。唱佛覔錢。聲徧市肆。一年則見康輒唱佛。雖男女老幼皆然。不獨小兒矣。乃建淨土道場於烏龍山。築壈三級。制二十四贊。晝夜行道。以稱揚淨邦。遇齋日。康則升高座。集所化弟子。三千餘人於座下。教之曰。汝等可志誠觀我唱佛。康則抗聲曰。南無阿彌陀佛。俄有一佛。從康口出。連唱十聲。則十佛出口。狀若貫珠。康復諗於眾曰。汝等於今還見佛否。若見佛者。必得往生。貞元二十一年十月。跏趺放光而逝。狂風四起。百鳥悲鳴。烏龍山色。為之變白。塔于州東之臺子巖。

  唐上恒

  姓饒氏。臨川南城人。志學之年。從舅氏出家。日誦佛經。計千言。逮壯從南嶽大園師得戒。而聽稟雖勤。憚於遠涉。大曆中。請隷景雲寺。以便侍養。亟淹歲序。脩習無虧。尤於南山事鈔講貫通暢。貞元初。徙居預章龍興寺。與廬阜法貞。天台靈祐。荊門法裔。興果神湊。建昌慧璡。友善。又相國姜公輔。魯公顏真卿。楊馮韋丹。四君子遊故四分遷善滅罪之說。所利益者多矣。坐甘露壇二十許年。剡浮震旦男女。獲度者。一萬五千餘人。元和十年。示微疾。十月己亥。化於廬山之東林寺。葬全身於南岡石墳。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門人等。樹松栢。太原白居易為石塔銘。

  唐清徹

  初莫知何所從來。周遊律肆。密護根門。然學無常師。惟善所在。則服膺焉。始親吳之開元寺北院道恒律師。其造詣深遠。而華望碩德。無不推稱。元和八年。乃摭諸家要當之說。解南山鈔。著集義記。凡二十卷。至十年告畢。今豫章武昌晉陵多傳誦之。

  唐惟則

  少遊京師。三學外。尤務雕塑像貌。以起敬慕。曰即像貌以資成觀道。此脩行要術也。會憲宗太皇太后郭氏。元和中。造奉慈寺。以追福其母。齊國大長公主。則與選入。以藝自効。未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