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薩戒。景龍初乃復詣長安實際寺。從荊州恒景律師。登具足戒。觀光兩京。陶冶三藏。閱數稔。言旋淮海。以戒律利物。鬱為一方宗首。開元中。日本國沙門榮叡普照等。禮真足而請曰。吾國居大海中。距華夏。以風之逆順。為近遠。而未易以道路計。然佛法於天下。固無彼此之沮。而師範之來。或難之。此三宗之傳。所以猶缺然也。和尚其能輟此方之化。為吾國之行。則善矣。真因感其意。而問曰。昔聞南嶽思禪師生彼為王。興起大教。又聞國相長屋。造千袈裟附舶。施中國名德。且綉偈於衣緣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言之。則誠善地也。吾何為自棄。而不為是行哉。乃募比丘思託等十四人。天寶二年六月。買舟載經律。由楊子江至越州浦止。署風山出洋。遇風濤盛壯。舟幾溺。俄見空中。神將介甲而立。風濤尋定。所歷蛇海魚海鳥海之異。而後抵岸達日本。王躬迎導入城。安止大寺中。遽即其寺之盧遮那殿立壇。以為王受菩薩戒。次及夫人王子等。且選本土有德行沙門十人為師。度沙彌澄脩等四百人。教以白羯磨法。國之造寺施田者日至。號大和尚。後無疾辭眾。逝於天平寶寺。七年癸卯歲。五月五日。即代宗廣德元年也。壽七十七。

  唐惟慤

  姓連氏。齊大夫稱之後。上黨潞人。九歲從舅氏之有名稱於釋門者出家。久之辭去遊學。教旨禪宗毗尼之道。靡不探討。年四十。猶宿留京輦。時故相房公融。已捐舘舍。其子弟居賜第。一日請齋尚未飯。出經一圅曰。此相公在南海時。所譯楞嚴經十卷。今筵中僅十僧。可僧各一卷以結緣。慤坐次當四。得經見富樓那問生起義。文婉而理玄。遂誓作疏流通。及歸所住崇福寺。遽畫文殊菩薩像。且誦其名號。十年志益不衰。忽夢文殊乘獅子。入其口。由是下筆若神助。大曆丙子也。及疏就。又夢文殊自口出。成三卷。今盛行于世。
  一說荊州度門寺神秀禪師入內得其本。未幾舘陶沙門慧震。傳之於慤而流通焉。
  既而蜀之資中恒沇法師。作義章。號資中疏云。

  唐守直

  字堅道。姓范氏。錢唐人。齊信安太守瑝八葉孫。既薙染。遂依蘇之支硎寺圓大師。受具戒。登壇之夕。獨見光長丈餘。久之乃滅。蓋其得戒之相也。後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乃徧禮天下聖迹。以博所聞見。尋從無畏三藏。受菩薩戒。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講起信論二十過。南山律抄四十過。始願誦華嚴經。即於中夜夢。神人以一珠施之。覺而惘然。如珠在握。旋入五臺山中。攬閱凡二百過。以畢其願。且披大藏三過。開元二十六年。詔舉高行。因隷貫廬山大林寺。大曆二年。移藉天竺靈隱峯。五年三月。寓止龍興淨土院。謂其徒曰。夫至德之人。乘如而來。乘如而去。然彼欲以長繩繫白日者。豈足以同語此哉。以其月之二十九日。告終。壽七十一。臘四十五。建塔以窆。門人皎然如晝為之銘。

  唐圓照

  姓張氏。京兆藍田人。十歲依西明寺景雲律師。受近圓。乃究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新經。頻敷座席。屢主壇場。開元中。詔參譯務。大曆十三年。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照材學優贍。其所編稡製作。多不具述。於教門頗有功緒。在代肅二朝。尤用事。職至應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供奉撿校。鴻臚少卿。食封一百戶。終於別院。壽八十二。臘五十八。

  唐辨才

  姓李氏。襄陽人。七歲依峴山寂禪師出家。稍長善記憶。每受經。必以等身為限。事不重問。義不再思。師甚器之。年十六遂落髮。隷鄉里之大雲寺。徧遊列郡名山。俄納戒於荊州玉泉寺。久聞京師安國寺懷威律師。報恩寺義頒律師名。即造而請業焉。二師皆推為上首。天寶十四載。上以北方習騎射。嗜殺戮。剛獷之氣。黷武玩兵。宜必以善導柔服之。詔才臨壇度人。以致其教誡。至德初。宰臣杜鴻漸奏。住龍興寺。詔加朔方管內教授大德。庶令獫狁之鄉。粗識毗尼之道。仍命為國建法華道場。及復兩京迴鸞。累降璽書褒美。晚年尤留心於頓教大乘。永泰二年。僕固懷恩叛。招誘吐蕃犯邊。才以因果禍福之語曉之。屠殺之慘為戢。大曆三載。詔充章信大德。時府帥虢國常公。與護戎任公。數過從講道。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安坐繩牀而寂。壽五十六。未幾卜窆寺之西北隅。先是邑子石顯。執役于城上。夜聞管絃聲。異香散空中。由是以知才之所往生者。必安養矣。諡曰能覺。襚以紫衣。其恩榮聞于塞外云。

  唐慧明

  漢太丘長陳寔之後。晉永嘉南渡。曾祖仲文佐命於陳。封丹陽公。祖令雙溪穀熟二縣。考令蘭陵。遂家焉。明則蘭陵產也。丱歲捨父母出家。受具習律。歎曰。自神禹以功有天下。而刑戮滋生。伯成子高棄其諸侯以畊。而況我輩之學空寂者乎。紛紛諍論。一何至於此極哉。乃詣方巖究心法。天寶初。將遊五臺。會淮汴阻兵不果。仍築蘭若三所於宛陵之石門。先是其地苦虎狼之暴。俗尤嗜弋獵。自明以慈悲化攝。皆革心不相傷忤。五年戾止魚陂。時有瑀公。神異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