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
 元 曇噩述



  本朝吳僧道原。懼佛教之弗傳。分祖立宗。次敘其說。將以破學者之昏暗。猶燈之相續而明之。不可掩也。噫嘻道原之作。有得於吾子思揚雄之意歟。二子語道之傳。則曰。自堯舜至于孔子子思孟訶氏。言道之用。則曰。君子道闇然而日章。又曰。聖人之道猶日中。二者之言其道原。所謂之燈說乎。余於外典。雖未深了。公餘稍休。未甞不以圓覺為應世法門。比因取此集閱之。其敘述入道之由。標指契理之妙。敷倡宗旨。誘據後學。所以異於吾儒之教者幾希。惜非善本。訛舛既多。磨滅滋甚。遂載加讎挍。命工鏤板。用廣其傳。庶有補於將來云。
  淳熙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皇子魏王 跋



  古者大典大冊之於國家也。必藏諸玉府。使子孫世守之。罔敢逸隊。以貽訓將來。祖宗賴之有光。若夫教門之大典大冊。則異矣。如來世尊。具正徧知。說十二部修多羅利益三界。其本生本事二部者。誠以宿命他心之智。照了過去現在未來無量數劫。諸佛之出興。輪王之治化。世界之成壞。民物之生息。皆目覩耳聞。而身歷之。其廣頌長偈。則阿難記持於先。迦葉結集於後。當是時。惜其流通之未至於斯土也。史之缺文。孔子且猶歎美之。而況見聖諦第一義之所在哉。法師慧皎者。生會稽。出家隸業嘉祥寺。性姿純粹。素獲鄉里重譽。博學為時所歆艶。慨往聖之跡難追。悼來哲之名易沒。微我後人孰任其責。廼援史例作傳。始於漢明。終於梁武。凡其僧之秉大福緣。乘宿願力。隨機應化。天子所師尊。諸侯所賓禮。懷香華而西邁。獲貝葉以東歸。隱約枯槁以全節守。趺宿傲睨以極激揚。莫不訪來其出處之詳。考索其言行之實。則其志之勤如此。繼而澄照道宣師。則沿梁而唐。通惠贊寧師。則沿唐而宋。立十科。成書行世。然辭章之出。大率六朝五季之餘也。體製衰弱。略無先秦西漢風。太史黃公庭堅讀而陋之。嘗欲刪治。適未皇及。可恨也。覺範德洪師顧獨潤色梁傳。以承子長孟堅之業。卒無所事於唐宋二傳。噫隘矣。蓋佛法非僧業弗行。僧業非佛法弗明。必佛法以之行。僧業以之明。其六學十二科而已矣。且波羅蜜多之為言度也。度則學之至。學則度之漸耳。苟舉學以觀佛。則知佛之究乎十二而度乎六。舉科以觀僧。則知僧之循乎十二而學乎六。故未能以譯經傳宗者。不足與語慧也。未能以遺身利物者。不足與語施也。未能以弘法護教者。不足與語戒也。未能以攝念持志者。不足與語忍辱也。未能以義解感通者。不足與語精進也。未能以證悟神化者。不足與語定也。六。學誠濟川之舟筏歟。既濟者捨之。未濟者用之。在佛曰度。則既濟之謂也。在僧曰學。則未濟之謂也。惟佛不以己之既濟而忘其未濟者。故每於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會上。稱揚讚歎六學功德。而櫓櫂於舟筏以待濟茲。太史黃公之甚留意於梁唐宋三傳也。予為閱諸龕藏以紬繹之。遂苗穮髮櫛。以屬藁而藏去焉。時則至正己丑間也。歲癸卯。予歸自天台。就養於象山智門之正趣堂。日庵廣慧氏。請予藁以圖鋟梓。予未即許也。會日庵丐閑從燕寂。而復元福報師。寔於予同門伯仲。獲以公舉主斯席。尤力從臾不已。由是而張六學。以正佛法之要。列十二科。以別僧業之緐。學有序。所以序佛法之本然也。科有讚。所以讚僧業之當然也。得傳一千二百七十又三。得人如傳之數。以卷計之。古傳之卷得七十又四。新傳之卷得三十。是何古傳之卷贏。新傳之卷縮也。有解者曰。古傳之贏也。贏於卷而不贏於傳。新傳之縮也。縮於卷而不縮於傳。亦猶以學易度。而度未甞易。以科分學。而學未甞分。是固教門之典冊也。非歟。尚覽者其察旃。
  至正丙午六月望四明沙門  曇噩序

  六學十二科

  一慧學 (譯經科 一之二) (傳宗科 三之八)  二施學 (遺身科 九) (利物科 十)  三戒學 (弘法科 十一之十四) (護教科 十五之十六)  四忍辱學 (攝念科 十七之十八) (持志科 十九之二十)  五精進學 (義解科 廿一之廿三) (感通科 廿四之廿六)  六定學 (證悟科 廿七之廿八) (神化科 廿九之三十)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目錄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卷第一 慧學  譯經科 漢迦葉摩騰 漢竺法蘭 漢安清 漢支樓迦讖 漢竺佛朔 漢優婆塞安玄 魏康僧鎧 魏曇諦 魏帛延 吳康僧會 吳惟祇難 晉竺曇摩羅剎 晉朱士行 晉帛尸黎密多羅 晉僧伽跋澄 晉曇摩難提 晉佛圖羅剎 晉僧伽提婆 晉竺佛念 晉鳩摩羅什 晉弗若多羅 晉佛陁跋陁羅卷第二  譯經科 宋佛駄什 宋曇摩耶舍 宋曇無懺 宋浮陀跋摩 宋智嚴 宋寶雲 宋求那跋摩 宋僧伽跋摩 宋畺良耶舍 齊求那毗地 梁僧伽婆羅 魏曇曜 魏菩提流支 魏勒那摩提 魏北天竺佛陀扇多 陳拘那羅陀 陳須菩提 陳法泰 隋那連提黎那舍 隋闍那崛多 隋逹摩笈多 唐波羅頗迦羅密多羅 唐慧賾 唐伽梵達磨 唐阿地瞿多 唐智通 唐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