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與其友人夢云。我從任法師。受菩薩戒。今得生兜率天。為善利天子。因卿語兒輩。勿復祭奠。刺史吳郡陸簡子。天相禮遇(云云)。

  名僧傳第二十三
  惠永

  河內人也。出家為竺曇現弟子。現篤志直方。少有清節。長慕肥遁。山棲養志。以晉太和中。於尋陽廬山北嶺下。創立寺廟。永以北嶺下尚多喧動。移於南嶺之上。築葺房宇。搆起堂殿。與烟霞交接。名曰淩雲精舍。於是棄絕人事。隱居幽岳。弊衣菜食。禪誦為務。時有往者。轉聞香氣芬馨。流於各內。永室中堂有一虎。若有畏者。駈令上山。客去便還。甚能馴伏。由是道俗景仰焉。永甞獨下山。薄脫而歸。至烏橋。烏橋營主飲酒大醉。乘馬當道。終不相過。日轉逼暮。求請不從。振錫向馬。馬驚反擲。營主落地頓仆。不能即起。馬僻易入草。明旦營主入山懺謝。謂永使神力。永曰。貧道體君飲酒。初不相恠。以常扣錫。遂至於斯。苦審有此改。當是戒神見護耳。永性謙恭精苦。雖遇疾病。而長齊不癈。春秋八十三。晉泰元五年卒(云云)。

  惠精

  又名曇戒。本姓卓。南陽人。晉外兵郎[來*來]陽令潛之弟也。幼而家貧。無衣著。不得從師友。負薪炙火。披翫六籍。後聞于法道講放光經。借衣聽焉。告其兄曰。始悟儒淺近。道教虗曠。不能復馳騁方內。政欲自放人外耳。潛曰。誠復人各有心。何能獨善其志。年十九投釋道安。安津為同學。甚相知敬。遊方請業數四年中。忽請安曰。世間之苦難可大堪。百年俄頃復不待人。雖苦之速。德行為先。精學足以導心。今就行道去。安曰。兼之為勝。如不能兼。各從其志。吾助爾憙。誦經五十萬言。禮佛為業。時禪法未傳。依經獨坐。晉臨川王雅相禮待。資給四事。後與安同憩長安太后寺。安平後隆安中疾病。口誦彌勒。未甞懈息。弟子智生侍疾。問曰。何不願生西方。而專呼彌勒。答曰。吾等道安八人先發誓願。願生兜率。面見彌勒。道願悉以先見。唯吾尚存。欲遂本願。語畢。即有光照于身。容顏更悅。俄而遷化。春秋七十。葬于道安墓右(云云)。

  竺法純者

  未詳何處人也。住會稽山陰顯義寺。精進苦行。遊心虗寂。眾甚敬焉。請為寺主。晉元興中。為寺治墻。至蘭上買故屋材。向暮與榜船人并屋主嫗人入湖。須臾風起。雲氣四塞。自念與女子同殞。實寄恥辱。飄霰驟疾。驚浪飛奔。船小水入。歸告觀世音。并經誦。俄而湖中有空船。橫來迅疾如飛。直至船側。誦念彌篤。有頃至純別加尋訪。船遂主無。其舟誠所感如此(云云)。

  竺惠慶

  廣陵人也。清心高邈。識慮虗遠。不修世儀。專篤戒行。溫仁貞素。雅有風德。柔蔬時食。少長一槩。涉學經律。汎研禪誦。誦法華十地維摩思益。雖不南面稱法師。而理懷簡表。晉義熈中。遊步長安。備浪道藝。宋元喜時。復入廬山。求諸德勝。時荊楊大水。襄淩浩汗。慶始達。小雷景風總至。同侶強力先皆入浦。慶船遲重。後來未及。楊侯皷怒。聳浪浮天。慶生平計盡。願望唯佛。於是誦念觀世音。心無異向。岸上之人望見其船。迊風截浪。狀若人牽。俄頃之間。安全到岸。於是散落嚻磨。澄心淨域。遊處之地。莫不弘道。三歸五戒弟子。貴賤數萬人。舉言發響。如風靡草。盛造經書。頻營法集。春秋六十有二。元喜二十九年卒(云云)。

  惠果者

  豫洲人。清規索履。爰自童[歹*專]。奉親孝。事師敬。家貧衣食不給。元喜四年。負笈南遊至京師。住瓦官禪房。簟食屢空。不噉魚肉。燒香禮懺尤懃諷誦。十地法華三乘方等靡不通覽。清聲秀譽。與僧據齊名。果甞於清前。忽見一人。身著衣帢。[僉*殳]板致敬。果問曰。汝是何人。答曰。昔為此寺沙門。今報為噉糞之鬼。果曰。昔何所名。今那著帢。答曰。名不足道。臨出寺遇事還俗。果曰。為何罪過。而作此鬼。答曰。昔作直月。多請飯食。以醬酢乞人。法師道德。幽顯同敬。請作功德。令離此身。果曰。當為禮誦。都有物不。答曰。昔有三千錢。埋東房前大柿樹下。去時不得取。願取為功德也。言訖不見。果告眾掘得三千。為造法華經一部。餘物設會。會後一月餘日。夢見此鬼。自云。當得更生。故未能稱大差於此也。果仁愛遠被。為世津梁。皆類此也。春秋七十六。泰始六年卒(云云)。

  名僧傳第二十四
  道海

  江陵人也。厲行懃修。少長一節。安貧守約。不改其操。甞於長沙寺。冬齊將訖。時諸僧共作無量壽齊。海素空磬。無以從眾。乃發憤增厲。然二指以供養。因遂頓問。殆將仆絕。時諸師僧云。但歸命觀世音菩薩。可得痛愈。於是鍛心正念。俄爾便愈。後日暮出塔下經行。因便危篤。至明日將夕曰。今有勝人在空中。遙來迎之。從公室宅。猶尚卑陋。將是福業未積。因明稱報應。誨誘其功。言訖安臥。[怡-台+雇]然而盡(云云)。

  道法

  本姓遭氏。燉煌人。禪思出於人表。苦行照見三塗。聞[庸-用+巾]蜀粗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