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曰。如何是禪義。以手點空。法師無對。帝曰。法師講無窮經論。只這一點尚不奈何。義却問眾師曰。畢竟以何為道。有對知者是道。義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安得知者是道。有對無分別是道。義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安得無分別是道。有對四禪八定是道。義曰。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安得四禪八定是道。復有數人致對。義皆乘機剉之。即舉順宗甞問尸利禪師。佛性可見否。利曰。佛性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湖因謂帝曰。尸利既見水月。何不捉取。帝因問湖。何者是佛性。湖答曰。不離陛下所問。帝默契。由是益重禪宗○二月制。法師端甫掌內殿法事儀注錄左右街僧事。僧錄自甫而始○四月荊州天皇道悟禪師。命弟子先期告終。至晦日。大眾問疾。師曰。會麼。乃拈枕子拋於地上。即便告寂。壽六十。臘三十五。師嗣石頭。
戊子(三年)
二月長沙龍安寺如海禪師示寂。柳宗元為碑。略曰。師居長沙。在定十四日。人即其處而成室宇。遂為寶應寺。去湘之西。人又從之。負木石以益其居。又為龍安寺焉。尚書裴公某。李公某。侍郎李公某。陽公某。中丞房公某。咸尊師之道。執弟子禮。年八十一。為僧五十三期。弟子玄覺懷直等(全見柳文)○海有弟子浩初。與子厚善。子厚有序送初。其辭略曰。儒者韓退之。病予嗜浮圖言。訾予與浮圖遊。且曰。見送元生序。不斥浮圖。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其與性情[奭-人+大]然不與孔子異道。退之好儒。未能過楊子。楊子之書。於莊墨申韓。皆有取焉。浮圖者反不及莊墨申韓之怪僻險賊耶。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則將友惡來盜跖。而賤季扎由余乎。非所謂去名求實者矣。吾之所取者。與易論語合。雖聖人復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髠而緇。無夫婦父子。不為耕農蚕桑而活乎人。若是雖吾亦不樂也。退之忿其外。而違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圖之言以此。與其人游者。非必能通其言者。且凡為其道者。不愛官不爭能。樂山水而嗜安閑者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組為務。則捨是其焉從。吾之好與浮圖遊以此。今浩初閑其性。安其情。讀其書。通易論語。唯山水之樂。又父子咸為其道。以養而居。泊焉而無求。則其賢於為莊墨申韓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組為務者。其亦遠矣(見柳文)○詔栢岩惟惲禪師居章敬。每歲入麟德殿論道○十月十三日。荊南城西天王道悟禪師入滅。壽八十二。坐六十三夏(一云。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化)。師嗣馬祖。其嗣法即龍潭信也(覺夢堂重校五家宗泒謂。今傳燈却收雲門法眼兩宗歸石頭下。誤矣。緣同時道悟者有兩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諸宮人。嗣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化。正議大夫丘玄素撰塔銘。文數千言。一曰。江陵城東天皇道悟。婺州東王人。嗣石頭。元和二年丁亥化。律師符載撰碑。二碑所載。生緣出處甚詳。張無盡討得二塔記。示諸方曰。元甞疑德山洞山同出石頭下。因甚垂手處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記證之。朗然明白)。
己丑(元和四年)
五月敕有司。別鑄金印。加清涼國師澄觀號僧統國師。主教門事○宰相權德輿著草衣禪師宴坐記。略曰。信州南嶽有宴坐之地。而禪師在焉。師居三十年。州人以草衣號焉。足不蹈地。口不甞味。時無寒暑。一繩牀而已。身及智慧。二俱清淨。微言軟語。有時而聞。涉其境之遠近。隨其根之上下。如雨潤萬物。風行空中。履其門閾。皆獲趣入。若非幹玄機於無際。窮實相之源底。則四時攻於外。百疾生於內矣。古所謂遺物離人而立於獨者。禪師得之。嗚呼世人感物以游心。心遷於物。則利害生焉。吉凶形焉。牽縻羈瑣。蕩而不復。至人則返靜於動。復性於情。夭壽仁鄙之殊。由此作也。斯蓋世諦之一說耳。於禪師之道。其猶梯稗耶(本集)○福州閩縣白鹿院開山第一代道弘禪師法嗣大度。是年領徒入槦溪山中。鄉老槖糧而往飯之。遂請移今院處。偶逢白鹿。開剏道場。一日空中忽降五十三佛及錫杖一條。借雜青鳧。紛紛而下。高可盈尺。師悉收之。鑄為聖像三百餘軀。師將示滅。自於槦溪源。遷塔基一所。前溪潺潺。師謂此水喧吾之定。荷錫泝流。振之數下。澗流當隨錫聲。而滲沽流。可餘百步。別為泉眼湧出。其澗遂涸。以長慶壬寅十二月二日趺化(長樂集)。
庚寅(五年)
帝問國師澄觀曰。華嚴所詮。何謂法界。奏曰。法界者。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以來。虗明廣大。唯一真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覩。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全以真空簡情。事理融攝。周遍凝寂。帝一聽玄談。廓然自得○三月敕諫議孟簡。補闕蕭俛於醴泉寺。監護譯經潤文(舊史本紀)○廬山西林水閣院齊朗律師。法化大行。初自洪州。升龍興寺。至頭陀。總一十四會。承羯麼者。數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