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騰和尚也。
  癸巳(二年)
  天竺達摩流支(此云法希)。天后改為菩提流志(此云覺愛)。初天皇遣使邀之。是年至京。即於佛授記寺。譯經一十九部二十卷○沙門釋慧智。父乃印土人。故諳兩土言音。三藏地婆訶羅提雲般若寶思惟等。所有番譯。皆召智為證。兼令度語。是年自譯讚觀音頌一卷(釋教錄)。
  甲午(延載元)
  乙未(太后加號慈氏改元證聖)(又加天冊金輪大聖皇帝)(改元天冊萬歲)
  勑釋明佺等。刊定經目撰錄十五卷(今見在)○后聞于闐國。有梵本華嚴大經。即遣使往求之。并請善梵學者一人隨來。於是于闐國主。以實叉難陀(此云學喜)。妙善華嚴宗旨。遣赴命。則天見之大悅。是年三月。詔入大遍空寺。同菩提流志復禮等番譯。後移於佛授記寺譯經。則天時幸其寺。親受筆削。時施供饌焉○五月義淨法師。還自西域。所遊三十餘國。往來二十五年。得經論四百部。舍利三百粒。天后親迎于上東門外。幡樂導引。安置佛授記寺。勑令番譯。初共實叉難陀。譯華嚴經。久視已後。方自番譯。
  丙申(萬歲通天元)
  詔沙彌康法藏。於太原寺。開示新華嚴宗旨。方緒經題。感白光自口而出。成盖停空。萬眾歎異。有旨。命京城十大德。為藏授滿分戒。賜號賢首。詔入大遍空寺。參譯經(本傳)○詔嵩岳惠安禪師。與神秀禪師至都。肩輿入殿。親加跪禮。奉于宮禁。朝夕問道。尊為國師。勑當陽山。剏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下。及京城士庶。聞風爭來謁見。望塵拜伏。日以萬數(舊史)○詔有番僧樂住者。所在配住。時泗州大師。不欲異凡。乃於楚州龍興寺隷名。適議建佛殿。大師忽言。吾助五百貫。問在何間。答言非遠。乃到江畔。見數舡至。師招住後舡責云。無心濟物。已是愚迷。何故劫人更加傷害。若不捨施。汝必遭刑。舟人遂捨五百貫。哀求救護。尋遭楊子縣擒捕。囚在囹扉。欵問已實。甘心待死。惟想江邊大師。疑是觀音聖者。乃志心想念。師忽現雲中。慰曰。但知專念。不必它憂。罪欵既圓於案中。恩赦忽流於天下。實為寒灰發焰。朽骨生肌矣(本傳)。
  丁酉(神功元年)
  泗州大師。或宴坐於深房。或振鍚於長路。水洒石師之口。盡療于母牙疼。瓶擲裴公之房。頓瘳辛氏疢疾。施扇則畢令風濤無害。慈幼則趙母病苦自痊。不施駿馬。則孫令墜馬而亡。不施鈔鑼。則裴氏浣鑼而沒。後與門人慧儼。誓願遊方。離山陽。而道俗攀依。到淮陰則舟航稽首。莫不停帆獻供。息棹焚香。請降臨而不來。無邀迎而忽至(本傳)。
  戊戌(聖曆元年)
  召廬陵王還。
  己亥(二年)
  十月。譯新華嚴經。成八十卷。則天親製序。御太極殿。宣示百官(本經)。
  庚子(久視元年)
  詔斂天下僧錢日一文。聚作大像於白馬阪。狄仁傑等。上疏切諫。則天不納(舊史)○八月婆羅門李無謟。譯出不空罥索經一卷。乃秘教總持之要。
  辛丑(長安元年)
  則天將建大像。御史張廷珪。上疏切諫。則天召見。賜以金帛。而慰喻之(唐史)○詔賢首法師法藏。於東都佛授記寺。講新華嚴經。至華藏世界品。感大地震動。即日召對長生殿。問帝網十重六相之義。藏敷宣有緒。又就指殿隅金師子為曉。則天豁然領解。由是集其語。目為金師子章○(初儼尊者。傳杜順華嚴宗旨。藏侍儼盡傳其教。及儼去世。藏以巾幘說法。於是耆德抗表。乞度為僧。凡藏落髮受具。皆則天特旨。藏沒清凉國師澄觀。傳其教。學者宗之。目為一念圓融具德宗。謂之賢首教)。
  壬寅(二年)
  萬回公。所至顯化。玄宗在蕃。甞私謁回。回撫其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可自愛睿。宗為相王。每將出。回必告市人曰。天子來。少頃而相王至。其神異類如此。
  癸卯(三年)
  義淨法師。以久視元年至是年。譯光明等經。二十部百十五卷。天后製新番聖教序○則天鑄像之費將具。李憍疏諫。后不納。是冬像成。率百僚禮祀(舊唐史)。
  甲辰(四年)
  正月。實叉譯入楞伽經七卷。功畢(今在藏。此比諸本。尤為詳明)○實叉至此。總譯經論一十九部一百七卷○實叉難陀。辭還于闐。詔遣御史霍嗣光送還○覩貨邏國沙門彌陀山(此云寂友)。初共實叉難陀譯經。是年譯無垢淨光經一卷。乃辭帝還邦。帝厚遣之。

  中宗

  乙巳(神龍元)
  正月。大臣等請太后。傳位太子○中宗即位○太后徙居上陽宮。帝帥百官。上太后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復國號曰唐○流宰相房融于高州○四月。中宗降御札。召曹溪六祖入京。其辭曰。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云。南方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以表辭疾。願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當旨禪定。未審。師所說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簡曰。弟子回朝。主上必問。願師指示心要。令得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