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帝又集羣臣。詳鸞之論。以為傷其道。九月道安慨之。乃作二教論十二篇。以救形之教。教稱為外。濟神之教。教稱為內。若通論內外。則該彼華夷。若局命此方。則可云儒釋。以儒道九流。同屬儒宗。為外教。以釋之窮理盡性為內教。詳闡正義。奏之于朝(文今在藏)帝為張賓搆讚。意在排斥佛教。及覽安論。其議遂寢(僧傳)○四月傅大士。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師等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汝等慎護三業。精勤六度。行悔懺法。免墮三塗。至二十四日入涅槃。壽七十三。至七日有法猛上人。將織彌勒像。并鍾安大士。床上。猛泣禮忽不見。初大士在日常。以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就山中。建大層龕。一柱八面。實以諸經運行不碍。謂之輪藏。仍有願言。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從勸世人。有發於菩提心者。能推輪藏。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今天下所建輪藏。皆設大士像。實始於此。山有古松。大士曾於松間。願度眾生。以斧為誓。至今松木斧痕猶在。其飼虎之餘。飯棄擲林間。化而為石。青白錯雜。可作數珠。謂之飯石。至今長存。靈異之迹豈容思議耶(本錄)○陳三祖僧璨大師。奉傳法衣來。自北齊遁于司空山○泉州嚴恭。因感放[元/?]之報。捨田為湖。今曰嚴湖。復捨宅為寺。今光嚴寺也(長樂集)。周達磨流支。出天文二十卷。
庚寅(五)(九)(二)(武平元)
  法師曇延才望與慧遠相埒。初齊太祖從之問道。給月俸會陳使周弘正來。聘大臣舉延接伴。弘正恃才氣。見延悠然氣消。及還求延畵像并疏論而歸。帝益重之。進位昭玄上統(本傳)○周釋僧瑋禪棲山藪。帝召至京。親奉清誨。勑妃后公卿。咸受十善。是年東歸。勑為安州三藏。又勑居京城天寶寺。建德二年九月卒○帝製大周二教鍾銘。有云。五月丙寅。造鍾一口弘宣兩教。同歸一揆。九宮九地。遙徹洞玄。三千大千遠聞邊際。延法侶而銀閣應供。候仙冠而金闕降真云(弘明)○陳宣帝重為孝太妃建靈剎。高一十五丈。下安佛爪長二寸闊一寸。藏諸寶篋。或光飛五色。焰起一尋。神變不窮。覩者生信。
辛卯(六)(十)(三)(二)
  陳詔國內。初受戒者。未滿五夏。皆參律部。可於都邑大寺。廣置聽場。仍勑瑗律師。摠知監檢明示科。舉有司給衣食。不踰數載。律學更新。帝又勑瑗。為國僧正。瑗以太建中戒徒端坐而逝○安廩法師。初在魏十二年。講四分律及大乘經論。梁太清中還都。勑住天安。講華嚴。陳高祖。請入內殿。接足盡敬。長承戒範。勑住耆闍講法。世祖文帝。請入昭德殿開講。至是宣帝。於華林園北面受道。大闡法化。以至德元年遷化(僧傳)。
壬辰(建德元)(十一)(四)(三)
  九月陳宣帝。詔僕射徐陵。為傅大士碑。僕射周弘正。為慧和闍梨碑○周釋僧勐。以邪正相參。乃著難道論十八章。以三科釋之。賢聖既序。凡位皎然。其序略云。勐以老子與尹喜化胡出家。又稱鬼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乃無識異道所作也。然教有內外用生疑似人有聖賢。多述本迹故。班固漢書。品人九等。以孔丘之徒。為上上類例。皆是聖。以李老之儔。為中上類例。皆是賢。何晏王弼云。老子未及於聖。魏文帝勑云。老聃賢人未宜先孔子。此賢聖。天分優劣自顯。今依內經外典。區別真假。使一覽便見也(僧傳)○周闍那耶舍。至是共出同性等經六部十五卷。耶舍崛多出光明等經三部八卷。闍那崛多。後隨宇文儉入蜀。譯普門偈等三卷(釋教)。
癸巳(二)(十二)(五)(四)
  周帝集羣臣僧道。帝自升高座。辨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為次。釋為後(通鑑)○帝自是年以前。頗奉佛法。造寺建塔。度僧二千。寫經千餘部。後為張賓所佞。始為不善之首(方志)○釋僧安。住王屋山。講涅槃。有雌雉伏聽。三卷未了。遂絕不至。安曰。雉生人道矣。是年安至越州。至一家喚雌雉。一女走出。如舊相識。禮拜歡喜。父母異之。引安設食。其父言。見此女生時。髮如雉毛。因以為名。安大笑。為述本緣。女聞涕泣。苦求出家。二親從之。為講涅槃。聞便領解。至後三卷。茫然不了。時年十四。便就講說。遠近歎服。因斯躬勸。從學者眾矣(僧傳)○後梁僧遷。為荊州大僧正。恂恂七眾。不齊而成。自晉置僧司。迄茲四代。求之備業。罕有斯焉。四年四月遷逝。壽七十九。師初年弱冠。便誦法華。數溢六千。定中親見普賢。香光照燭。仍降摩頂云(本傳)。
甲午(三)(十三)(六)(五)
  五月周武帝。惑於道士張賓等妖言。惡黑衣之讖。乃欲偏廢釋教。因大集百僚。命沙門道士辨優劣。且云。長留短廢。預令道士張賓飾詭辭。以挫釋子冀。即其義負而擠之。時法師智炫對帝抗酧辭吐精壯。帝意賓不能制。即逞天威垂難辭。左右叱炫。聽制旨。炫安詳應對。陳義益高。帝有難曰。佛法有三惡。一納耶輪生羅睺。主不淨。二食三淨肉。法不淨。三比丘犯重。眾不淨。道無此也。炫曰。陛下所引蓋權教。爾道門三惡。又甚於此。一天尊紫微宮。常侍有五百童女。主不淨。二章醮請福。鹿脯百斤。清酒百斛。教不淨。三道士于吉亂。常姜斌犯法